每經網 2014-06-05 19:54:25
6月5日記者獲悉,一支由60家科技型企業、82名企業家組成的代表團將于6月11日奔赴歐洲,圍繞創新集群、生命科學、可再生能源、通用航空等領域,開展項目推介、配對洽談、園區考察等活動。
每經記者 岳琦 發自成都
6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一支由60家科技型企業、82名企業家組成的代表團將于6月11日奔赴歐洲,圍繞創新集群、生命科學、可再生能源、通用航空等領域,開展項目推介、配對洽談、園區考察等活動。
本次企業"歐洲行"活動由成都高新區主辦、成都歐盟項目創新中心專業化團隊執行。這是成都高新區自承辦歐洽會以來,首次組織企業大規模"走出去"尋找商機。
60家企業組團赴歐
"'走出去、引進來',這次我是帶著雙向任務出發的。"成都高新綠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簡振華告訴記者,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實地考察歐洲環保、新能源產業狀況及園區的運營,二是引進歐洲的相關技術、項目。
作為成都高新區國際低碳環保科技園的投資運營管理機構,成都高新綠科一方面要促進國際低碳環保科技園的開發建設,另一方面要緊鑼密鼓地開展項目引進工作。簡振華說:"這次歐洲行安排太及時了,架設通往國外市場的橋梁、打通項目、技術的渠道,這正是企業需要的。"
此次"歐洲行"主辦方把代表團分成了4個小組。簡振華所在的第三小組被稱為"綠色小組"--成員聚集了來自成都高新區13家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企業的22名代表,包括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虹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等行業翹楚。其他3個小組的成員分別來自電子信息、軟件和移動互聯網、生命科學、通用航空等領域。
據了解,參加科技型企業"歐洲行"的企業共60家,企業代表82人,在歷時11天的行程中,企業代表們將考察比利時、捷克、德國等國家,主要活動包括參加中歐創新集群合作研討會、中歐企業項目對接洽談會、中國捷克集群推介會、中捷企業項目對接洽談會、漢堡-成都優勢產業項目推介會、中德企業項目對接洽談會,對魯汶集群、通用航空企業及產業集群進行考察等內容。
參與各方期待合作成果
"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力圖為企業提供機會充分考察市場和技術,促進科技型產業集群式發展,提升本土創新創業環境,是組織本次'歐洲行'的主要目的。"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積極響應四川省委、省政府"萬企出國門"活動部署,根據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的總體部署和2014年工作安排,成都高新區在已有對歐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基礎上,積極鼓勵有需求、有實力的科技型企業"走出去"與歐洲企業開展技術、項目和投資貿易等洽談合作,通過多種方式拓展國際市場。
"德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非常欣喜地看到一個如此規模的企業代表團赴德國訪問。它反映了四川省和德國之間的密切關系,也符合我們兩國間的友好現狀。"德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馬晏子認為,參加"歐洲行"的科技企業將主要訪問德國漢堡,這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此次考察將會為將來的多種合作可能建立聯系,有助于深化雙邊關系。"
捷克貿易促進局成都代表處首席代表高樂棣表示,"此次中方代表團的訪問,將延續去年歐洽會以來中捷雙方形成的良好合作勢頭,增進政府間和企業間的互利互信。雙方通過此次的訪問,將從通用航空方面的合作作為起點,深化發展雙方感興趣的其他領域合作。"
內陸向西開放空間廣闊
去年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后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全國不少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紛紛搭建平臺,力促內陸成向西開放合作新前沿。
當前全球科技正處于群體性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沿,升級轉型已成為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主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搶占制高點的關鍵。
"在中歐深化戰略合作、亞信峰會取得重要成果的背景下,鼓勵企業向西尋找發展機遇,不是一種突圍式的臨時舉措,而是經濟提質升位、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成都歐盟項目創新中心總裁代伊伶表示。
在此背景下,成都高新區通過歐洽會、"歐洲行"等平臺和活動,不斷完善中歐科技交流與創新合作的有效對話機制和平臺,不僅對增強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帶來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促進作用,也為歐洲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合作領域。
事實上,成都高新區早在2007年就按照專業化、高效化運作要求,搭建了中歐技術商務合作平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已與28個歐盟成員國家近60家創新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西部中小企業搭建與全球54個國家的600多個機構和100萬家企業項目對接的網絡平臺,并"走出去"在歐盟總部設立辦事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