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7-08 00:11:58
沉浸于臆想戰斗的人,睜開眼睛后會認清楚一件事,德國是中國制造業的老師。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德國總理默克爾開展了第七次中國行,作為民間歡迎儀式的一部分,一份“看,這就是德國制造”的微信廣泛流傳,筆者收到了三次。在各種精美的德國制造中,人們感嘆于高精尖的技術、工人的專業素養,認為那才是高端制造業“化境”。
沉浸于臆想戰斗的人,睜開眼睛后會認清楚一件事,德國是中國制造業的老師。百年前是,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
只有不憚于承認先進者的優勢,并勇于學習這些優勢,中國的制造業才能取得進步。德國是制造業的前輩,如何在基礎制度上為企業搭建穩健的發展框架,如何在細節上打造精密的制造體系,這些都是中國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中國制造業需要專利與技術,如中國精密機床、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主要來自于德國、日本等國,中國沿海數百年升級的精密制造型企業處于殘酷的競爭之中,這些企業需要擺脫技術專利瓶頸。超越實用層面,觀念的變遷更加重要。德國與美國相對自由的市場不同,政府在市場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存在各種監督、各種福利,例如,德國鋼鐵企業要受到保護與監管,政府絕不會對大量低品質鋼廠袖手旁觀。
如何在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守住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既規范又自由,是中國市場經濟到現在都沒有邁過去的難題,與其到新加坡取經,也許不如直接到制造業鼻祖德國取經。過去我們曾經買櫝還珠,向德國購買堅甲利炮與戰艦,雖然早期的刑律、民律等主要取材德國,卻沒有來得及施行,堅船利炮逐一沉沒。作為象征人物,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李鴻章的對比令人唏噓。
德國政府與市場守住各自邊界,政府本身受到國會與民眾的嚴格審視,不可能逾越法律授權,只要在法律邊界之內,企業與公民就是自由的,他們的權利與產權受到嚴格保護,無人能動。對于政府介入型的經濟體而言,如果是法治市場,就會成為德、法模式;如果是權貴市場,就是印尼模式。
發展經濟需要以理性頭腦建立基礎制度,從金融、教育到標準制訂,德國有一整套完備的模式。
德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政府的優惠政策,與大量中小銀行、增信金融機構得到解決。在機構上,除德意志銀行等少數大型私人銀行外,德國從儲蓄銀行到州立銀行,從復興信貸銀行到擔保銀行,再到合作銀行,近2000家銀行無不把中小企業業務視為重點。德國有受到監管的政策性銀行利用政府信用優勢獲得低價資金,向商業銀行批發資金;有擔保銀行負責中小企業融資增信工作,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中小企業貸款進行反擔保,承諾如發生損失政府將承擔其中較大部分,貸款風險在兩級政府、擔保銀行、貸款銀行之間分攤。還有近2000家銀行服務于當地企業,不以做大為目的,以控制風險不可能被擊垮為目標。
如果中小企業騙貸怎么辦?這個匪夷所思的問題不可能存在,因為法律與信用體制,讓絕大多數欺詐者沒有容身之處。以中國的信用情況,既想發展美國式的風投模式,又想發展小微企業銀行貸款,結果可想而知,A股市場被無信企業拖累,獲得廉價貸款的企業常常成為資金掮客。
非官方色彩的協會建立的標準,嚴格的優勝劣汰機制,是企業能夠自律的前提。從今年開始,中國向大規模職業技術教育轉型,是向制造強國邁入了關鍵一步,很難想象,缺乏專業素質、沒有系統培訓的年輕人構成的勞動者群體,會支撐中國制造的精密、標準之魂。
德國地少人多,制造為主,標準精密,美國從馬背到車輪,在資源方面是上天的寵兒。中國受資源人口約束,不可能像美國一樣建立高耗能國家,企業不可能在創新方面天馬行空,在資源與勞動力的架構上,受到制造業發展路徑的嚴格束縛。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偏向德國,而不是美國。
人們盯著鐵娘子默克爾的行蹤,看的是中德商貿數據,中德貨幣開放度的數據,認為默克爾多次來中國就是為了短期的實用目標。這話可能沒錯——德國國內有聲音認為中德十年商貿黃金期已過,另一種聲音以中德互補為例說中德好日子遠未過去——但站在更長的歷史肩膀上,我們才能看清,中德之間除了短期目標外,還有多少觀念需要銜接,還有多少制度需要填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