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4-07-22 08:38:56
三伏天送棉被原來并不荒唐,要避免“第一眼謬誤”,須告別惰性思維、慣性思維和標簽化認知。
三伏天送棉被原來并不荒唐,要避免“第一眼謬誤”,須告別惰性思維、慣性思維和標簽化認知
日前,臺風“威馬遜”導致海南、廣東、廣西三省區(qū)數(shù)百萬人受災,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運往災區(qū)的救援物資中,赫然出現(xiàn)了幾千條棉被。這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多指責紅會荒唐,缺乏常識,哪里有三伏天給南方災區(qū)送棉被的?
針對質(zhì)疑,紅會回應,一些受災山區(qū)、丘陵地區(qū)早晚溫差較大、濕氣重,老人、孩子、孕婦等需要棉被,而且棉被功能多樣,向災區(qū)送棉被是救災常見做法,并不僅限于冬季。
看來,常識也有不靠譜的時候。一見反常就吐槽,也容易導致認知上的謬誤。若要避免這種“第一眼謬誤”,須警惕兩種傾向。
其一,懶惰思維作怪,導致認識趨于扁平化,不辨菽麥。很多時候,人們在面對信息爆炸時不再深思,懶得察辨,習慣以所謂的普遍常識代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殊不知我們的很多“常識”在某些情況下不成立。
據(jù)稱,蘇軾讀到王安石的詠菊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時,不禁莞爾,他心想:菊花最能耐寒,豈會被秋風吹落?王安石這詩有違常識啊。后來,蘇軾被貶黃州,重陽之際,但見院中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原來,菊花確有會落瓣的品種。
至此,蘇軾方知自己被“普遍常識”給坑了。所以說,別輕易拿自己的常識去質(zhì)疑別人的智商,結(jié)果往往黑人不成反自黑。
其二,看待事物標簽化,智子疑鄰多謬誤,持論自然難公允。自從郭美美事件引發(fā)信任危機以來,紅會就多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被污名化了,在不少人眼里,紅會不管做什么都是錯的。
誠然,百姓監(jiān)督公共機構(gòu)是理所應當,但同時是否也應盡力擺脫成見,就事論事?一上來就揪罵,不是成熟的做法。
這次三伏天送棉被的風波,紅會及時回應,主流媒體及時發(fā)聲,有力地引導了輿論。這件事也提醒相關部門和媒體,在社會質(zhì)疑四起時,應第一時間向民眾答疑解惑、澄清輿論誤區(qū)。
同時,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今社會,需要我們格外警惕,防止選擇性無視、習慣性失明,甚至未見事實即人云亦云。
文章鏈接 http://news.qq.com/a/20140722/006628.htm?tu_biz=v1_hnews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