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2 00:53:2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伴隨著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爐,國家發改委開始了密集的調研。沈陽、大連、鞍山、營口,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在3天時間里實地調研了沈陽鐵西老工業區、大連金普新區以及沈鼓集團、遠大集團和中航工業沈飛等。可謂行程緊湊,范圍廣泛。
調研期間,他與遼寧省有關方面就做好近期東北振興相關工作,研究編制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大連金普新區建設等事宜進行了深入交流。
有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渤海經濟圈被業界稱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但與之相關的規劃卻遲遲未能亮相,因為此前一直存在爭議。
區域內尚未成立協調機構
國家發改委官網近日發布消息,今年下半年將抓緊推進環渤海地區等重點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
22年前,中央即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20余年來,環渤海地區始終渴望與長三角、珠三角比肩,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但事情進展并不順利,這和這一地區的復合性不無關系。
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環渤海經濟區由三個次級的經濟區組成,即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其中,山東省經濟總量大,發展水平高,更傾向于通過歐亞大陸橋向西發展,對于環渤海經濟區的建設積極性不高。遼寧半島方面,大連港和丹東港多年來始終局限在東北亞地區。
雖然陸上相鄰,不同的發展志向使得這一區內的各省市協同能力有限,環渤海經濟區至今沒有成立統一的協同機構。
在今年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徐逢賢認為環渤海經濟區的意義也隨之下降。
中國經濟“第三極”的地位什么時候才能最終確立呢?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14日,發改委地區司召開會議,研究討論環渤海地區發展有關問題,安排部署規劃編制工作——“環渤海經濟區”規劃再次進入國家層面。此次何立峰在遼寧調研期間,也提出了要研究編制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綱要。
東三省有賴環渤海區域
2007年,國家出臺《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引來各界對東北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 “第四極”的猜想。在國務院本月印發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推動東北地區與環渤海、京津冀地區統籌規劃,融合發展。
在京津冀、山東都有不同發展志向的情況下,遼寧省對于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徐逢賢認為,遼寧坐擁大連、丹東兩大港口,靠近北京,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開放程度較高。而遼寧在東三省中“拔得頭籌”,原因主要是其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相對較輕的產業結構。
可是,黑龍江、吉林就不像遼寧那么“輕松”了。東北三省面對巨大的轉型壓力,徐逢賢認為“還顧不上”考慮環渤海經濟區的問題。
那環渤海經濟區何時才能迎來春天呢?
在徐逢賢看來,這要等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轉型基本完成之后,三省會自然產生加強區域合作的外部動力。
一旦環渤海經濟區成為現實,徐逢賢認為,東北可以獲得的好處數不勝數。
首先,加強與北京這樣的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合作,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在東北的落地;其次,京津、山東等地開放程度高,北京更是世界城市,打通合作通道對于東北擴大開放,吸引外資非常有利;此外,雖然東北自身很多能源資源已經進入開發后期,但其陸上與資源豐富的俄羅斯相鄰,將來可以轉變為中國北部加強與俄羅斯能源合作的平臺,從而帶動整個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