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8-25 10:11:09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記者 張雯
電商正在成為農民銷售農產品的重要渠道之一。
8月23日,北京市農業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北京經電商渠道銷售的農產品總量已超過1萬噸,產品價格高于地頭批發價格的3至10倍,電商渠道正成為當地農民的增收利器。
阿里巴巴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在其網絡平臺上農產品零售額已達到400億元。阿里巴巴研究院高級專家張瑞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計算進阿里巴巴批發平臺與全國電商平臺對農產品的銷售額,那將是一個更為巨大的數字。”現在電商對農產品的滲透率只有不到4%,而服裝等品類已接近20%,“類比來看,農產品電商渠道還有十分巨大的發展空間。”
然而,農產品固有的碎片化市場結構、電子商務運營難題,以及低端的物流現狀,依然對其發展的待解決問題。
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
北京市農業局的調查顯示,北京全市已有104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基地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銷售品種以有機認證的高檔、特色生鮮蔬果和雞蛋為主,售價普遍高于地頭批發價格3倍以上,最高可達10倍。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中小農企主要通過兩種模式開展電商銷售:一種是以企業自身的網站、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為平臺,直接為消費者提供商品選購、網上支付和線下配送服務;另一種則是產銷企業與第三方電商聯姻,通過專業購物網站建立自己的網絡旗艦店,利用專業的物流和倉儲資源。
“近兩年在農產品電商中增長最快的,是農產品生鮮類產品,我們的統計數據顯示水果、蔬菜,包括一些肉類,連續兩年都保持了最快速的增長,去年的增速達195%。”張瑞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背后反映了一種新的商業文明。不光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網商,他們更加重視信息,重視資源,重視互利。”
阿里巴巴研究院數據顯示,2013年農產品包裹數量達到了1.26億件,同比增長106.16%,銷售額最大的品類則是零食、堅果、特產等,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生鮮類,同比增長了194.58%。
眼下,農產品電商將迎來政策紅利。北京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處處長李文海日前透露,北京市將對電子商務、會員訂制、宅配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提供政策扶持,為更多優質農產品產銷企業提供與第三方電商合作的機會。
冷鏈物流瓶頸待突破
不過,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中亦存在問題。農產品固有的碎片化市場結構、電子商務運營難題,以及低端的物流現狀,依然是其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中,在大多數農產品配送中所需的冷鏈物流環節,高成本限制了“上網銷售”的種類。“目前生鮮配送的成本比較高,只有附加值高的農產品才負擔起配送成本。”一位京東商城宣傳部門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有隨著生鮮產品網購量的增加、生鮮配送的技術完善,使成本大幅度下降,生鮮配送才能走向大眾化、日?;?。
張瑞東認為,“美國、日本、西歐國家的食品冷鏈運輸率已達80%~90%,而我國只有10%左右,未來,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依然是制約農產品電商的一大瓶頸。”
上述京東商城宣傳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對于TOC類的生鮮配送,一些大公司的網絡較全、服務較好,但成本較高;而TOB類的生鮮配送,一些專業的冷鏈物流公司做得比較好,但網點較少,配送批量較大;還有一些做冷鏈的小公司,價格較低,但不能保證全程冷鏈。”
而從生產方式來看,小規模、分散種植是農產品生產的基本格局,這凸顯了農業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大流通之間的矛盾,容易造成局部滯銷的問題。同時,這種碎片化的生產,也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出了更高挑戰。上述京東商城宣傳部門人員告訴記者。
張瑞東表示,“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幫助實現統一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失為一條解決小農經濟碎片化的途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