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1 00:26:08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歐陽凱 發自深圳
每經實習記者 歐陽凱 發自深圳
繼深圳碳市場首次引入境外投資者后,湖北碳市場再次發力創新。
9月9日,國內首單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項目在湖北武漢成功簽約。湖北宜化集團作為首個“吃螃蟹”者,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額獲得興業銀行4000萬元的抵押貸款。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碳交易和石油交易、天然氣交易、煤炭交易一樣本身都具有金融屬性,今后還可以在金融領域做有關碳交易的產品,比如碳融資、碳信貸等。但他也同時指出,由于無其他抵押擔保條件,這樣的金融創新存在一定風險,只能局限在小規模試點。
違約風險成隱患
在碳配額交易過程中,主要受碳配額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碳價。針對碳排放配額價格衡量問題,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張杲表示,湖北宜化首先向興業銀行提出貸款4000萬元,銀行以貸款總額除以每噸23.7元的價格,該價格為湖北碳市場開始以來的日成交均價,在此基礎上再除以0.8,最終得出湖北宜化抵押的碳排放權額度。
“碳與咖啡、銅等實體產品有區別,受政策影響大,目前二級市場已經有買家開始囤積國內碳匯,并預計在未來加價出售。”能源與碳融資專家沈一揚表示,其預計總量不會太大,畢竟目前缺乏大量的最終買家,而國內的大中型企業仍沒有強制減排,許多機構還處于觀望態度,未來碳價并不會大幅下降,最起碼也只是持平。
張杲表示,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在碳金融市場上主要起中介作用,為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牽線搭橋”,并且承擔其碳資產托管功能。當企業不能如約還款時,交易中心會把企業的碳排放權清算兌現,然后兌付給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貸款只是單純以碳排放權配額作為質押擔保,并無其他抵押擔保條件。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邱希哲指出,違約風險是其最大的隱患,交易中心、銀行乃至行業協會都應當加強對該領域的監管,企業信用體系、資金運用信息披露、違約懲處機制也需盡快完善。
對此,張杲表示,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自上線以來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均位于全國第一,其碳資產的流動性十分充足,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在只有碳排放權抵押的情況下把錢貸給企業。碳排放權配額抵押給銀行后,原有分配的排放配額用罄的企業,還可在交易中心再度購買。
多數碳交易所微利經營
今年5月初,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便明確提出要加大期貨品種創新步伐,研究發展商品期權、商品指數、碳排放權等新交易工具。
目前,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已能夠提供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減排項目融資、租賃融資、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融資等多元化碳金融服務業務,湖北省正積極申報碳期貨業務,爭取成為全國第一個碳期貨試點的省份。
邱希哲表示,期貨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值增值、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能夠為現貨市場的發展壯大提供杠桿效用。碳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于碳排放權現貨交易意義重大。他同時指出,杠桿設計、違約金控制、銀行掌握管理、交易細則等需要提前完善,否則強推碳期貨必然會放大交易風險,導致投機交易過于盛行。
雖然碳金融產品不斷創新,但在目前碳交易的市場環境和體量下,多數碳交易所基本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張杲亦坦言,國內的碳金融市場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也只有3年左右的時間,相比歐美等擁有15年發展歷程的碳金融市場,國內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而碳交易市場制度也亟待完善,“但我們很看好未來碳資產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因此前期的巨額投入和市場培育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事實上,目前國內碳市場沒有終端市場,大中型企業雖然進行了碳核算,但還處于“摸家底”階段。沈一揚指出,目前做不做以及什么時候做都由國家說了算,而國家除了根據國際氣候談判結果外,還會根據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來決定。
(實習生劉海軍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