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4-09-16 11:37:12
企業在遭遇某種形式的市場變化和技術變革時,為什么無法繼續保持它們的行業領先地位。這里所說的不是普通企業的失敗,而是一些領先企業(那些曾讓許多管理者艷羨不已且竟相效仿的,因其優秀的創新和執行能力而聞名遐邇的企業)的失敗。
當然,導致領先企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官僚主義橫行、傲慢自大、管理隊伍老化、規劃不當、投資短視、技能和資源不足,以及單純的時運不濟。我們要說的并不是存在上述問題的企業,而是那些管理良好,銳意提高競爭力,認真傾聽客戶意見,積極投資新技術研發,卻仍然喪失了市場主導地位的企業。
這些看上去無法解釋的失敗,就發生在那些發展迅速的行業,也發生在發展緩慢的行業;既發生在那些建立在電子技術基礎上的行業,也發生在那些建立在化學和機械技術基礎上的行業;既發生在制造業,也發生在服務業。
同樣,例如,西爾斯一羅巴克公司(簡稱西爾斯公司)就曾在幾十年間被認為是世界上管理最為靈活的企業。在它的黃金時期,西爾斯公司的銷售額占全美零售總額2%以上的份額。
該公司率先進行的多項創新,對當今最受推崇的零售商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其中就包括供應鏈管理、店鋪品牌、目錄零售和信用卡銷售。西爾斯公司管理模式的受推崇程度,在以下這段引自《財富》雜志的文字中表現得一覽無余:西爾斯是怎么做到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最吸引人的部分就在于,這其中根本就沒有什么訣竅。西爾斯既沒有玩太多花招,也沒有放空炮。相反,公司里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在自然而然地做著正確的事情。而最終的結果就是,西爾斯成為了一個卓越的行業龍頭企業。
但今天已經沒有人會這樣評價西爾斯公司了。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西爾斯公司完全忽視了折扣零售和家居中心的出現。在目錄零售這種商業模式迅速發展的今天,西爾斯公司已經無緣參與其中。人們已經開始質疑它的零售運營將何以為繼。
一位評論員曾指出:“西爾斯雖然有17億美元的重組資金,但它早在1992年就已經虧損了13億美元。西爾斯的傲慢自大使它對發生在美國市場的基本變化熟視無睹。”
另一位評論家則抱怨說:西爾斯已經成為投資者的心頭之痛。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的股價一路下跌,所有有關情況已經好轉的承諾都淪為一紙空文。西爾斯陳舊的營銷方式(大量銷售迎合大眾口味的、中間價位的商品和服務)已不再具有競爭力。
毫無疑問,持續令人失望的表現,不斷重復卻從未實現的有關情況好轉的預測,都已經降低了西爾斯的管理層在金融界和商業界的公信力。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西爾斯公司受到潮水般贊譽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中期),恰好是它忽略了折扣零售和家居中心這些新型知名耐用品市場營銷模式(正是這些成本更低的營銷模式,最終使西爾斯公司喪失了其核心特許經營權)正在悄然崛起的時期。
在西爾斯公司被譽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業之一的同時,它卻讓維薩卡(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搶占了很長時間,在率先將信用卡用于零售業支付這一方面建立起來的領先地位。
像零售業一樣,許多領先的計算機制造商都曾被譽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業,并被許多記者和企業管理學者樹立為所有企業都應學習的典范。但幾年后,風云突變,評論家們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數字設備公司。
和西爾斯公司一樣,在數字設備公司的案例中,最終導致其失敗的決策正是它在廣受贊譽、并被稱為管理靈活的企業時做出的。在數字設備公司被稱為優秀管理企業的典范的同時,它卻忽略了臺式計算機的出現,并在幾年后自食其果。
西爾斯公司和數字設備公司都是令人矚目的公司。施樂公司曾長期統治復印機市場,它生產的普通紙復印機被廣泛應用于復印量較大的大型復印室。但施樂公司錯失了小型臺式復印機市場帶來的發展和贏利機遇,最終只占據了很小一部分市場份額;
盡管小型鋼鐵廠目前占據了北美鋼鐵市場40%的份額,這其中包括該地區幾乎所有的鋼筋、棒材和結構鋼市場份額,但截至1995年,不管是在美洲、亞洲,還是歐洲,沒有任何一家綜合性鋼鐵企業建立了使用小型鋼鐵廠技術的工廠。在30家纜索挖掘機制造商中,只有4家成功度過了該行業長達25年的液壓挖掘技術過渡期。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遇到破壞性技術變革和市場結構變化時,遭遇失敗的領先企業數量非常多。如果只是粗略地進行分析,似乎從中找不到導致它們失敗的變革的模式。在某些情況下,新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席卷整個行業;而在某些情況下,技術過渡期則長達數十年。
在一些情況下,新技術非常復雜,研發成本高昂i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具有重大影響的技術只是簡單地由領先企業的現有技術擴展而成。但所有失敗案例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導致企業失敗的決策,恰好是在領先企業被廣泛譽為世界上最好的企業時做出的。
有兩種方法可用于解決這一悖論。一種解釋方法可能是:諸如數字設備公司、IBM公司、蘋果公司、西爾斯公司、施樂公司和比塞洛斯一伊利公司(Bucvrus Erie)等企業,它們實際上一直管理不善。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可能是因為它們運氣好,而且幸運地遇上了好時機。
它們最終在經濟出現危機時遭遇失敗,則可能是因為它們的好運氣已經到頭。也許是吧。但另一種解釋是,這些遭遇失敗的企業的管理已經做到了極致,但它們在大獲成功之后做出決策的方式,卻最終埋下了它們日后失敗的種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