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9-23 08:48:50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的出臺一直牽動著市場的敏感神經。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從權威渠道獲悉,目前“水十條”主要內容已基本達成共識,預計將于近期上報國務院,10月份出臺是大概率事件。
第29稿在此前基礎上再次將“污染防治”取代“節水優先”,置于“水十條”的首要位置;同時,在明確對主要污染物嚴格排放標準基礎上,提出推廣應用高性能膜處理技術作為“城市水體治污技術路線”。
業內分析指出,在“向污染宣戰”不斷成為政策最強音的大背景下,“水十條”強調污染治理作為首要任務,并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將提速諸如膜處理等先進治污技術未來5年在主要治污領域的市場推廣,市場所預期的膜處理技術的“春天”將來臨。
業內共識逐步達成
年初至今,有關“水十條”正在抓緊制定并出臺的消息就被政策方及業內諸多人士在不同場合反復提及。按照計劃,“水十條”出臺后將掀起2萬億元以上的投資盛宴。
相比于去年“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6月份成稿上報9月份出臺的快節奏,“水十條”送審稿在今年5月獲得環保部審議通過后至今仍未面世,讓市場一時間不明其中究竟。
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今年6月在被問及“水十條”何時出臺時曾表示,正在抓緊制定、抓緊協調,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力爭以最快的速度協調各方取得共識,盡快呈報國務院審議。
清華大學環境系一位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水十條”出臺節奏慢于“大氣十條”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界對于其中涉及的諸如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而這也直接影響著工業污水治理未來5年治污的投資規模。
環保部相關人士曾指出,未來水污染防治的主體思路是“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抓好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比較好水體的水質保障工作,保證水質不下降、不退化。另一頭就是要針對已經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尤其是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的黑臭水體,要下決心來治理好,大幅減少甚至消滅掉。通過這兩頭來帶動中間一般水體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在具體污染治理措施上,行動計劃將分清潔生產、清潔城市和清潔鄉村三層次落實,意即工業、市政和農村多領域分類推進。污水處理廠執行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標準,將由現在的二級排放標準到“十二五”末提高到一級B標準,部分地區須提高到一級A或更高標準。
上述專家指出,“水十條”中的主要爭議點在于,要不要“一刀切”要求現有污水處理廠統一提標至一級B甚至更高的一級A標準。標準每提高一個等級,就意味著地方政府尤其是排污企業治污成本的提高。而且,即便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標,最終也可能并不意味著整個流域污染情況就會改善。他透露,行動計劃中目前形成的共識是將分步驟、分區域落實提標改造。
當前,全國水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在“水十條”第29稿中,“污染防治”取代“節水優先”,成為未來5年全國“治水”的首要任務。
逾500億市場在望
業內普遍預期,《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出臺后,意味著國內“治水”將開啟新局面,這個“新”字首要體現在無論工業還是市政污水處理均要執行更高的排放標準,而要達到這一標準,無論是新建還是既有污水處理設施均需引入更符合標準要求的治污新工藝。
長期以來,活性污泥法一直占據國內市政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的主流。即使近二三十年以來,隨著國家對污水處理要求的日益提高,出現了缺氧-好氧法、氧化溝法和序批式活性污泥等一系列被較快推廣應用的新技術,但據業內專家介紹,這些技術事實上仍屬于活性污泥法的衍生技術,其處理后的出水水質僅能達到國家一級B以下標準。這顯然已越來越無法適應不斷提升的污水排放標準的節奏,因此,具有更優出水水質及穩定運行效果的膜法工藝開始逐漸被污水處理廠所引進。
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尤金德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以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為代表的膜處理工藝用膜過濾取代傳統工藝中二次沉淀池或深度處理中的砂濾池,從而達到更優的出水水質。此外,膜法水處理工藝還擯棄傳統工藝建污水處理廠項目占地面積大,處理污泥量大,所用設備運營維護成本高等劣勢,在近年來與傳統工藝的競爭中,已從零開始逐步取得近5%的市場份額。
膜法工藝在污水處理領域的用武之地將會越來越廣。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在“水十條”所涵蓋的“清潔城市”篇章中,“推廣應用高性能膜處理技術”有望寫進“城市水體治污技術路線”相關段落中,而這也預示著膜法工藝在污水處理市場的春天將全面開啟。
申銀萬國研究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力推下,保守預計,未來5年我國將累計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能力0.3億立方米/日,累計改造升級0.9億立方米/日,假設膜工藝在增量市場中應用占比平均達30%,則到2018年膜工藝在污水處理領域的市場規模可達578億元,占城鎮污水處理能力的20%左右。
尤金德表示,MBR膜在市政污水處理領域市場占有率要想由當前的5%提升至5年之后的30%,盡管前景可期,但仍需要以低成本優勢不斷獲得市場的認可度。他指出,從現狀來看,膜工藝水處理技術的成本優勢已經凸顯。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膜技術處理水質效果明顯已是業內眾所周知,但成本高企這一點讓眾多投資受限的污水處理廠望而卻步,盡管不斷提升的污水排放標準已在倒逼其革新工藝。對此,尤金德表示,事實上,MBR膜工藝經過僅幾年的推廣應用,其綜合性價比已漸漸顯示出競爭優勢。目前在國內建MBR膜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和運行成本比傳統工藝只高出不到20%,而隨著未來膜法工藝在電耗水平上的不斷降低,以及國產膜材料全面替代進口材料,其與傳統工藝投入成本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申銀萬國分析師則進一步指出,如果考慮到膜法處理污水后的剩余污泥量相對傳統工藝大大減少這一點,膜法工藝取代傳統水處理工藝的優勢將更加突出。“污泥處理對于污水處理廠來說既是難題也是未來不得不正視的課題,傳統工藝下這部分投入成本不可小覷。”
上述清華大學專家表示,從未來趨勢上來講,經濟實力強的東部地區,其市政污水處理廠有望率先引入一級A排放標準,這意味著東部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將率先掀起高潮,而這一區域無疑將率先沐浴膜法工藝春天降臨的“暖風”。
“膜”法將向多領域滲透
據業內專家介紹,當前水處理的高性能膜法工藝,按照適用領域不同,也可分為微濾、超濾膜(MBR膜)和反滲透膜幾大類。除適用于市政污水處理領域的MBR膜之外,在工業污水處理及生活飲用水市場領域,也將開啟微濾超濾膜以及反滲透膜等別樣“膜”法的春天。
業內分析指出,未來“水十條”出臺后,污染治理的重頭戲無疑將首要體現在“清潔生產”篇章所代表的工業污水處理領域。按照申銀萬國分析師的研究,未來5年,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水平,而這一巨型“蛋糕”也有望被膜法工藝滲透。
來自中國膜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市政污水處理領域MBR膜工藝取得的5%左右市場占有率相比,工業污水處理領域的膜工藝市場份額不足1%,在政策力推膜法工藝全面“攻城略地”的大背景下,這一領域的膜法市場潛力更被看好。
申銀萬國研報指出,按照2012年全行業2.7億噸/日的處理規模,未來5年一半完成升級改造,單位投資以1500元計算,未來5年工業廢水處理設施改造所帶動的投資額將有望達400億元。而據尤金德介紹,未來隨著各大行業嚴格控制用水指標,倒逼企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將帶動起對出水水質要求更高的工業再生水利用的市場空間,這又將為膜技術應用新增百億元以上的市場空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當前生活飲用水標準由此前的60多項增多至106項,具有更高凈水效能的家用凈水裝置近年來不斷進入尋常百姓家,而這一領域也早已被視為未來膜技術的潛在藍海市場。
上述清華大學專家表示,保障生活飲用水水質是“水十條”的核心要領之一,這意味著106項飲用水標準將嚴格落實,民用凈水設備普及率無疑將不斷提高。有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民用凈水設備普及率僅為15%,其他城市更是不到5%,這與歐美國家動輒高達70%以上的數字相去甚遠。
申銀萬國分析師也預計,隨著家用凈水器的不斷普及,國內這一領域的市場規模有望在當前百億元水平上迅速提升,未來10年市場平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50%以上。在此方面,與傳統活性炭吸附等凈水技術相比,膜技術也已得到眾多家庭認可。來自一家家電市場研究機構的測算顯示,目前獲得市場推廣的膜凈水器主要以超濾及反滲透膜為主,在凈水器零售市場中的份額較低,未來5年市場份額有望提升至一半以上。
在污水處理膜工藝領域,過去幾年包括碧水源、津膜科技、南方匯通等多家A股公司探索其間,已穩穩占據各細分領域的龍頭地位。申萬分析師認為,隨著膜處理市場受益于“水十條”出臺而加速釋放,這些龍頭公司無疑將率先沐浴行業“春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