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00:48:5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深圳
9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在“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發展論壇”上指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背后的主要動因包括:一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二是源于民間資本的積累與投資熱點缺乏并存的局面。此外,還受到了實體部門的金融熱情上升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因素影響。
楊濤進一步指出,與歐美相比,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確實能形成自己的一些特色,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但是要避免各種夸大和扭曲。他建議,無論業界、學界,還是監管者,都應該盡快進一步厘清互聯網金融的不同形態和業態,了解其特征、現金流等,盡快消除互聯網金融的泡沫。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進一步模糊了監管的邊界,根據國際經驗,針對這種創新只能是從面向機構的監管到業務功能的監管,這是必然的,核心是對業務性質的甄別。因此,如果P2P作為信息中介,理論上是類證券監管;如果不作為信息中介,背后仍然是民間融資的問題,只不過增加了互聯網的要素,它需要的仍然是對民間融資的規范。
如果要推動P2P健康發展,必須從金融功能的角度對其進行梳理,一方面發揮其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特殊階段的重要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盡可能避免制造新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