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0-09 10:06:0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8日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說,盡管過去幾個月來全球實體經濟復蘇令人失望,但投資者追求高收益的過度投機行為仍然持續,導致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大幅上升,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危及全球金融穩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8日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說,盡管過去幾個月來全球實體經濟復蘇令人失望,但投資者追求高收益的過度投機行為仍然持續,導致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大幅上升,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危及全球金融穩定。
報告說,本輪金融危機爆發6年多來,全球經濟復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發達經濟體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持。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雖然有助于刺激居民增加消費支出、企業增加投資,但也助長了金融市場的過度冒險行為,導致不同國家的許多資產價格同步上升,脫離了經濟基本面,市場波動性也降至歷史低位,說明投資者過于自滿,這將增加金融穩定風險,并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復蘇。
報告指出,美聯儲過快退出寬松貨幣政策、全球地緣政治風險驟然上升等意外沖擊會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大逆轉和信貸市場波動性迅速上升。在極端假設情景下,債券收益率快速上升可能導致全球債券投資組合的市場價值下跌8%以上,總額或超過3.8萬億美元。如果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損失,接踵而至的資產調整和市場動蕩可能引發全球市場嚴重混亂。
報告建議,各國政策制定者一方面要通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實體經濟復蘇,另一方面要運用宏觀和微觀審慎政策工具更好識別金融風險和解決金融市場過度冒險的問題,抑制資產價格和信貸的順周期變化,并在市場再度出現波動時緩解流動性緊縮的影響。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稱,全球金融監管力度加強和銀行業利潤率下降等因素正推動大型銀行步入商業模式調整的新階段,表現在對現有業務進行重新定價、在不同業務之間重新分配資本、收縮或重組國際業務等方面。
報告說,一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全球金融監管體系的嚴重缺陷,核心問題是大型銀行杠桿率過高、資產負債表過于復雜和過于依賴短期批發融資。為解決這一問題,金融危機以來大型銀行已經歷三個調整階段:第一階段是各國通過銀行資本重組和央行流動性注資等緊急措施穩定大型銀行經營形勢;第二階段是各國出臺更加嚴格的監管標準,大型銀行加快修復資產負債表和提高資本金水平;目前進入第三階段,即大型銀行需要根據監管格局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調整商業模式,確保不過度承擔風險,又滿足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
報告指出,全球大型銀行已開始向新的商業模式過渡:一是許多全球性銀行正在縮減或退出資本市場業務,特別是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業務;二是多數全球性銀行正重新平衡業務組合,從過去依賴資本密集型業務轉向更多依靠收費服務項目,包括兼并與收購、證券承銷、資產管理和私人財富管理;三是不少全球性銀行正選擇性收縮國際市場業務,重新關注在本國市場和某些區域市場更具優勢的商業銀行業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常在它和世界銀行的春季會議與秋季年會期間發布上、下半年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定于10月10日至12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