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

每經網首頁 > 商訊 > 正文

粉絲經濟終將“不經濟”國產電影拿什么PK進口片

2014-10-21 01:07: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國內電影票房達232億元,超過去年全年;而截至10月15日,進口片票房約94億元,這意味著上半年敗給進口片后,國產片重奪市場主動權。

然而,除了2013年,2010年以來國內電影市場的影片冠軍都被進口片奪得,且單片的票房占比均達10%,2010年 《阿凡達》的票房占比高達24%。

“進口片配額增至34部,對國產電影形成了較大沖擊。”影評人趙珂嘉表示,事實上不少進口片都未能與境外市場同步上映,一旦同步上映,國產電影受到的壓力會更大。

樂正傳媒研發總監彭侃則認為,之所以有國產片保護月、一些進口片遲滯公映,原因之一就是國產影片還未能實現工業化和規模化,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經受不起進口片的“狂轟濫炸”。

“從企業角度看,一是很多電影創作多數由個人或小團體發起;二是國內影視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三是很多企業自身意識保守,專業審美缺乏,對電影生產沒有概念。”影評人梁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國內影視企業最根本的問題是缺少專業性和規范性。

趙珂嘉則補充道,目前國內電影有一個怪現象是“叫座不叫好”,比如《小時代》系列電影,這是因為敘事、人物和主題立意等故事層面太過簡單,價值導向迥異于人,攝影、服裝、特效等技術層面相對低級,這與影視巨頭過度依賴粉絲經濟,重營銷而不重內容生產有關。

而受訪的上述人士都坦言,未來進口片配額只會增加,也不排除五到十年之間徹底放開的可能。

“現在是國產電影追趕進口片的黃金時期,因為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受眾的觀影需求正在釋放,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一旦小城鎮的觀影人群成熟起來,依靠粉絲經濟支撐的國產電影將很難覓到市場,若屆時進口片大量涌入,國產電影可能遭遇更大沖擊。”彭侃等業內人士稱。

北京世紀嘉曉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經濟顧問齊卿則直言,影視巨頭進入資本市場的初衷,應該是利用資本優勢為投拍更多的影視劇服務,進行全產業鏈布局也未為不可,但要注意選取時機和量力而行,在電影生產還未能規模化和工業化的前提下,斥巨資進行上下游并購投資可能是“本末倒置”,雖然獲取的投資收益可以使得股東受益,但可能失去國產電影奮起直追的黃金時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 亚洲黄十八禁在线网址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 日本欧美大码aⅴ | 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视频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