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11-19 00:53:13
在國企混改和鼓勵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背景下,國有上市公司試水員工持股計劃正明顯提速。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一鳴
每經記者 王一鳴
昨日(11月18日),在停牌兩個多月后,上海國資旗下的上港集團(600018,收盤價5.83元)推出了一份員工持股計劃版的混改方案,擬以4.33元/股,向上港集團2014年度員工持股計劃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2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18.19億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國企混改推進以及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背景下,國有上市公司試水員工持股計劃正明顯提速,其中上海國資企業已有上港集團和蘭生股份(600826,收盤價18.03元)兩家先行先試。
員工持股與定增結合/
此次混改方案為員工持股計劃與定增相結合,定增對象為上港集團2014年度員工持股計劃。參加此次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總人數為16082人,約占公司員工總人數的72%,其中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12人,認購1818.60萬份,即420萬股。認購份額的款項來源于薪酬及其他合法方式的自籌資金。員工持股計劃的存續期為48個月,其中前36個月為鎖定期,后12個月為解鎖期。
“非公開發行股票是大部分公司采用的方式,這樣既滿足公司的資金需求,又調動員工生產積極性,一舉兩得。”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定增方式不足之處在于鎖定期一般較長。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上港集團并不缺資金,吸納社會資本用于建設運營的需求亦不十分迫切,上述計劃的社會意義更大。
上港集團方面稱,作為國內重要的國資控股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為響應中央及上海市委市政府號召,建立和完善公司與員工的利益共享機制,進一步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發展的活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鞏固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公司擬通過非公開發行方式實行員工持股計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上海在今年7月就出臺鼓勵國企混改政策,如鼓勵國有及國有控股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對重要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等。
與上港集團員工持股計劃較為接近的是,上海國資蘭生股份。5月28日,蘭生股份宣布,“擬在貿易板塊實施將經營者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改制方案。”根據改制方案,蘭生股份將在貿易板塊4家全資子公司中,選擇其中一家作為改制平臺,以經營管理團隊、業務骨干為主出資設立一家或數家有限合伙制企業作為員工持股企業。
多家國企積極參與/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5月以來,共有約2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員工持股計劃,其中以民企為主,國企僅4家。
“相對國有企業,民企做員工持股乃至股權激勵更容易些。”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國有企業應在充分了解市場案例后,才進行試水。”
11月12日,國防軍工企業海格通信(002465,收盤價17.90元)亦發布一份員工持股計劃的定增預案,其特點為委托外部管理人成立資產管理計劃,進而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在10月22日,央企易華錄(300212,收盤價30.89元)亦披露了以定增方式進行的第1期員工持股計劃,計劃總份額為2.32億份,總金額2.32億元,面向公司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和其他員工不超過220人,并對參加對象設置了“正式入職工作滿一年”的門檻。
除了已公布方案的國企,還有些大型國企表態未來將實施員工持股。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副總經理張誠近日表示,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實行員工持股,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中國鋁業此前公告稱,正在積極尋求與行業內的優秀民營企業合資、合作,引入民營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也在推進旗下三家企業的員工持股、技術骨干持股試點工作。此外,中國醫藥集團、中國建材集團正在積極制定員工持股計劃。
盡管陸續有國企在嘗試員工持股計劃,但外界對“員工持股”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公司發展,以及如何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關注度頗高。
此前,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表示,未來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人企業、外資企業,都應當推進員工持股改革。可以說,只有員工持股的企業,才可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好企業。推進員工持股改革,應該堅持在新增利潤基礎上的增量改革原則,不能打存量資產的主意,不能把現有的國有資產量化在員工身上,不能把員工持股改革演變為瓜分國有資產。
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員工持股計劃的后續效果仍需機制配套。如應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表達員工股東的訴求,體現股東權利,逐漸建立完善公司經營考核的激勵約束機制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