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00:53:50
◎管清友 李奇霖
中國正經歷著產能過剩之痛。從2012年3月起,PPI至今已32個月為負。結構上看,輕工業品PPI在零值附近波動,供求基本平衡,與房地產產業鏈息息相關的重工業品PPI持續為負,重工業產能過剩更為嚴重。
產能過剩問題備受關注。李克強總理曾表示:產能過剩越來越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要堅定不移地化解產能矛盾,按照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原則抑制盲目擴張。
中國去產能之困
經歷了十年產能擴張和經濟繁榮周期之后,即使現在總需求下降,出現產能供過于求的局面,中國政府也很難“真正”下決心去產能。
首先,地方政府所得稅稅源來源于營業收入,而非利潤,只要工廠生產,哪怕虧損,地方政府也有利可圖。產能過剩企業或是當地最大工業企業,貢獻了當地巨大的GDP和稅收,也解決了就業壓力,各地方政府均有維系甚至擴大產能的意愿。
其次,中央政府雖然致力于經濟結構調整,但當經濟增速觸及底線,中央政府同樣也有穩增長維系產能的意愿。從國內外經驗看,去產能需要緊貨幣,但當貨幣收緊到對存量產能構成威脅的時候,貨幣寬松和穩增長會悄然而至。
再次,由于存在穩增長和就業底線預期,企業虧損并不會導致主動去產能。雖然企業主動去產能利好整個行業,但經濟一旦企穩,總需求恢復,去產能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潛在的市場份額,最后博弈均衡的結果就是誰都不愿意去產能。
最后,產能過剩行業集中于重工業,龐大的信貸規模卷入其中。穩增長的預期保證了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不會出現大幅收縮,為維系存量產能和通過信貸展期來消化壞賬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但延緩了產能去化。
產能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最大的風險點。首先,重工業產能過剩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其次,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利潤增速持續下移,潛在金融風險不斷積聚。最后,產能過剩行業占據了大量的土地、人力和信貸資源,擠壓了其他有利于經濟轉型行業的生長空間,抑制了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去產能的美國經驗
根據國內外去產能的經驗,當總需求再難擴張,一般而言,若要成功實現去產能,需經歷以下幾步:
首先,收緊貨幣的源頭,容忍短期經濟下行和失業率上升。必要時刻也可采取行政手段,以實現強制性的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出清。這時可采取一些主題性的寬財政措施以防止經濟硬著陸。
其次,產能的崩塌會伴隨著銀行不良貸款飆升,為了防止信用內生性收縮和債務通縮產生的惡性循環效應,政府應積極注資購置銀行不良貸款。這時會伴隨匯率貶值、無風險利率大幅下降和失業率上升。
最后,銀行壞賬被新增資金置換,利率、匯率和大規模失業為新經濟增長點騰挪出了廣闊空間。如果政府對科技創新和其他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行業輔之以政策紅利,新經濟就能夠快速成長,企業盈利趨勢性向上的拐點形成。在企業盈利、居民財富快速增長和預期不斷改善的過程中,靜待新一輪產能周期的擴張。
1980年美國經濟遭遇石油危機重創,通貨膨脹率高達12%,失業率達6.3%,而實際GDP增長不足1.3%,個人消費能力受到較大侵蝕;鋼鐵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同時,1970年代貨幣寬松,銀行大量放貸,擴大了對南美等國政府和國內州、市政府的信貸敞口,這些業務大多不能為銀行創造積極的利潤,而銀行也被債務人綁架,不停進行貸款展期和債務重組,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面對內憂外患的美國經濟,里根政府開出的藥方是財政寬松和貨幣緊縮的宏觀政策組合:利用大幅減稅增加供給;增加政府主題性投資擴大總需求;同時利用高利率壓制通脹和不合理的融資需求,降低市政債券的發行熱情,實現經濟轉型。
寬財政擴大總需求托底經濟。首先,里根政府開啟了大規模減稅措施,減稅前美國邊際稅率達到70%,兩年后邊際稅率降至50%,減稅會增加消費;其次,里根政府采用了“加速成本回收制度”,允許公司快速攤銷資產成本,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刺激了產能過剩行業加快更新的步伐。最后,里根政府增加了軍費開支,帶動了科技和生產力的進步。
加息和貨幣供應收縮對抗通脹導致投資縮減,引發過剩產能行業的企業破產或重組,但里根政府容忍了大規模失業。據1982年4月23日 《財富》雜志記載:1982年初至9月底,有17000多家企業倒閉,失業率由1981年的7.5%,上升到了1982年的9.6%,失業人數突破了1100萬。
從微觀角度看,利率上升導致貸款量出現分化:資金回報率高的行業會獲得更多的資金配置,資金回報率低的行業將因為承受不了高利率而拒絕貸款,最終走向去產能。從這個角度看,提高利率是逆向產業政策,幫助美國迅速從工業制造國邁入信息高科技制造國。但這樣的去產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去產能必然伴隨著資產賣出,若形成踩踏效應,可能會引發資產泡沫破滅,經濟陷入衰退。
在國際大寬松背景下,全球資本市場沉積了大量的套利資金。所以當沃克爾收縮貨幣供給并在兩年內把名義利率提高至12%的時候,造就了強勢美元。于是,國際資金開始涌入美國市場,這些行為本身就會推高匯率,從而更增強了投資者對美元的升值預期,形成正向的反身性,資金加速流入美國。
流入美國金融市場的國際資本在1981~1982年的去產能中起到了托住資產價格的作用,由于他們的介入,資產市場勉強保持了適度下跌的形勢,而那些進入了銀行存款賬戶的國際資本,則幫助美國的大銀行抵御了國外政府與國內產業的一系列違約事件。
在整個過程中,美國經濟經歷了從滯脹到衰退,從衰退到繁榮的過程。大量全要素生產率低下且占用人力、資本的產能過剩行業在滯脹到衰退的過程中幾乎消失殆盡,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得到系統性下降,高科技制造業和服務業在經濟衰退的過程中崛起,并成為美國經濟走出困境,開啟繁榮的中堅力量。
(作者管清友為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奇霖為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