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11-19 16:53:52
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推進的“珠網”般的關系中,產生的“慈悲”善行,是企業家成功的密碼,也是投資者尋找成功的標的。所謂慈悲,慈即給予人以幸福快樂,悲即助人祛除痛苦。
——國學與現代資本市場漫談之52
文/李國旺: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浦江金融論壇秘書長
人生一世,“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等痛苦相伴,“離苦得樂”因此成為投資者人生價值的核心和起點。由于人類以肉體生理形成存在,就得有吃喝玩樂等等生理需求。這些需求的不滿足,或滿足這種需求過程中消費了有毒有害產品,就會引發肉體和精神的痛苦;這些需求滿足后,人們又會引發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如果沒有滿足,又會引發新痛苦。由此,人類永遠處于為滿足需求和獲得滿足需求后產生新需求的痛苦中。
為了利用最少的成本、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產出從而減少人類的痛苦,盡量增加人類的快樂指數,現代經濟學在進入工業化初期應運而生。經濟學,就是關于如何以最少花費獲得最大收益的學說。
佛經上說,“有求皆苦”,古代圣賢提供的離苦得樂的對沖方法是無求乃樂,“無欲則剛”,減少欲望,行善積德,才能離苦得樂。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推進的“珠網”般的關系中,產生的“慈悲”善行,是企業家成功的密碼,也是投資者尋找成功標的,離苦得樂的路徑。所謂慈悲,慈即給予人以幸福快樂,悲即助人祛除痛苦。
我們不妨以中國資本市場為背景來分析一下善行的正能量。
一是慈心生仁。無論是人,還是飛禽走獸、昆蟲蟻螻,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從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視角,都不應有“殺害”之行為或心念。對于生命的尊重與愛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平等慈悲對待眾生,“仁者愛人”,以仁心為基礎經營發展,這才是投資者投資標的選擇的前提。
二是義利節用。義利的反面上偷盜,包括詐騙潛竊、強劫豪奪、偷稅漏稅、缺斤少兩。凡是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行為。企業家致利須合宜,利己也要利人,利人與利己相統一稱作義利。如果人人都行義利,節儉日用,精打細算,奉養父母,撫育子女,在與朋友同事金錢往來以及經貿活動中恪守信用,就不會發生偷盜欺詐瞞騙行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為,社會即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與安寧。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