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01:07:1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一邊是P2P網貸行業成交量劇增,一邊則是因征信體系缺失,平臺跑路及詐騙等問題層出不窮,進而掣肘行業的健康發展。
12月6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王素珍在 “2014年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論壇上透露,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正在研究P2P網貸風險信息共享系統,計劃明年初上線,向業內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P2P平臺無法接入央行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這直接制約了P2P在信用評估、貸款定價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上線P2P網貸風險信息共享系統,有助于平臺提高借款效率與風控水平。
利于網貸平臺提高風控水平/
一直以來,增強自身征信能力被看作是P2P平臺發展的重要一環,雖然不少平臺通過第三方擔保公司發展相關業務,但難以為繼。因此,不少業內人士積極呼吁P2P平臺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以實現信用信息在不同行業間的溝通。
“目前,P2P網貸平臺無法接入央行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不能直接查詢客戶的信用信息,這就使得一些P2P企業不得不通過上傳資料,還有線下調查這種傳統的方式來對客戶進行審查,并據此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和交易費率,這種方式降低了審查的質量和效率,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難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王素珍在上述論壇上表示。
王素珍建議,要建立健全行業風險信息共享機制,提升行業的整體風控水平。她透露,針對中國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不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現狀,協會(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也是建議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使P2P企業不管是直接還是以間接 (方式),接入到央行的信用基礎數據庫,以降低P2P機構的審貸成本,提高審貸質量和服務效率。目前,信用基礎數據庫是在一個專網運行,在技術上需要考慮通過一些第三方或者自律組織來進行轉接,以實現P2P機構接入,而目前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也正在會同成員單位組織研究P2P網貸風險信息共享系統,計劃明年初上線,向業內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有利網CEO劉雁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風險信息共享是P2P行業一直致力倡導的,其必要性在于搭建統一的信用平臺,讓業內能夠做到黑名單共享等,完善與P2P相關的征信體系,讓P2P企業在提供借款時有更多可以參考的風險指標,提高借款效率與風控水平。該系統上線后,P2P企業在做風控時,能夠參照系統中的數據,判斷借款人是否存在在多個平臺借款等情況。
自律組織是行業發展保護傘/
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網貸行業累計成交金額2451億,預計到今年底有望突破2500億。不過,相較于網貸行業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遲遲未能出臺。
“P2P行業在中國是真正的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金融市場,是沒有政府設計的,這一點和現有的正規金融體系有本質的區別。在這樣的市場中,規則一定是滯后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在上述論壇指出,“這個市場如果有可能產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有可能帶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政府一定會出手干預。P2P行業發展到現在,政府實施一定程度的監管,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對于具體如何監管,張承惠指出,首先,P2P平臺有足夠的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在起步階段一定要有足夠的本金,才能保證足夠的軟件和硬件的投入;其次,P2P平臺要保證交易過程的公開透明;第三,應該統一行業標準;最后,在風控方面,平臺要有管理約束機制,包括技術、信息、資金的風險,還有平臺自身也有可能遇到擠兌風險。
張承惠表示,具體可用幾種方式進行監管,包括出臺一個規范的指引或標準;通過行業自律來進行約束;建立一個公共的信息庫。此外,要嚴厲打擊以詐騙為目的的平臺,希望法院對P2P糾紛有一些判定,對于投資人的投訴有一個規范的處置標準等。
王素珍指出,面對目前缺乏監管的互聯網金融,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實行相對寬松一點柔性的監管,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是在當前階段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個保障。
事實上,行業自律組織并非“鐐銬”,而是一把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保護傘”。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秘書長易歡歡也指出,2015年,除了會出現一些跑路的企業之外,整個網貸行業面臨著幾個核心難題:首先,整個社會無風險利率的資金成本開始逐漸往下走,更多的資產端需要降低收益率;其次,未來平臺獲得投資人的難度會增大。而伴隨著獲取投資人難度加大和P2P企業數量的增加,行業競爭勢必加劇,資金成本也會不斷上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