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01:01: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昨日(12月16日),財政部網站公布消息,經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審議并報請國務院批準,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進出口關稅進行部分調整。
自明年1月1日起對部分進口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其中既有乙烯等能源資源性產品、相機鏡頭等日用消費品,也有光通信用激光器等先進制造業所需設備。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實行進口暫定稅率,一方面進口這些商品更加便宜,另一方面發揮關稅對促進經濟轉型節能減排的調節作用。
大幅降低進口商品關稅
據了解,首次實施進口暫定稅率和進一步降低稅率的產品包括光通信用激光器、全自動銅絲焊接機等先進制造業所需的設備、零部件;電動汽車用電子控制制動器等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環保設備;乙烯、鎳鐵等國內生產所需的能源資源性產品;降脂原料藥、夏威夷果、相機鏡頭等藥品和日用消費品。同時,統籌考慮產業、技術發展和市場情況,對制冷壓縮機、汽車收音機、噴墨印刷機等商品不再實施進口暫定稅率,適當提高天然橡膠等商品的暫定稅率水平。
施正文介紹,進口稅率主要有普通稅率、最惠國稅率、暫定稅率、零關稅特惠稅率,這幾種稅率的差別很大,由于不同的商品關稅稅率不一樣,像最惠國稅率已經很低,而暫定稅率比最惠國稅率還要低。以汽車為例,如果進口的某種汽車適用的普通稅率為30%,來自WTO成員的最惠國稅率大概是20%,暫定稅率只有10%。
此前,我國與有關國家或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優惠協定,2015年依據此協定繼續對原產于東盟各國、智利、巴基斯坦、韓國等國家的部分進口產品實施協定稅率,部分稅率水平進一步降低。
另外,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框架下,對原產于港澳地區且已制定優惠原產地標準的產品實施零關稅。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原產于臺灣地區的部分產品實施零關稅。對原產于埃塞俄比亞、也門、蘇丹等41個國家的部分商品實施特惠稅率,其中對埃塞俄比亞等24個國家的97%稅目商品實施零關稅特惠稅率。
此外,2015年繼續對小麥等7種農產品和尿素等3種化肥的進口實施關稅配額管理,并對尿素等3種化肥實施1%的暫定配額稅率。對關稅配額外進口一定數量的棉花繼續實施滑準稅,稅率不變。
發揮關稅調節市場功能
除了對進口商品征稅,2015年我國繼續以暫定稅率的形式對煤炭、原油、化肥和鐵合金等產品征收出口關稅。根據國內化肥、煤炭供需情況的變化,適當調整化肥出口關稅,對氮肥、磷肥實施全年統一的出口關稅稅率,適當降低煤炭產品出口關稅稅率。
財稅專家表示,一般國家不對出口商品進行征稅,主要是為了鼓勵出口,但是對于稀缺資源等則進行征稅,以保護資源。
財政部稱,此次關稅調整是為了充分發揮關稅對統籌國際、國內市場和資源的引導作用,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事實上,在上述降低關稅的商品中,包括先進制造業所需的設備、零部件;電動汽車用電子控制制動器等,有利于節能減排,促進我國資源節約和技術轉型,而稅率恰可以發揮進口的調節作用。
施正文說,我國每年都會對關稅進行調整,由于關稅是典型的調節功能的稅種,一國關稅政策是一國調節進出口和經濟的重要手段。此次調整主要是根據進出口情況和經濟需要進行調整,“由于我國進入新常態的發展,國家也需要適應產業轉型和升級、適應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要求,發揮關稅的作用,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資源環境的保護節約等,進一步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施正文認為,這次進出口關稅的調節主要是考慮到國內消費的情況,未來不僅依靠投資,消費需求也要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財政部介紹,2015年對進出口稅則中部分稅目進行調整后,我國稅則稅目總數將由8277個增加到8285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