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8 20:54:0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一鳴
宏觀大勢
拉動經濟 股市走強將成意外變量
每經記者 王一鳴
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但經濟下滑的背后卻出現了股市的大幅上漲。有機構預計,2015年中國GDP增長在7%左右。牛市有望反哺經濟,推動消費和投資的提升。
2015年GDP增長7%左右
投資增速持續下降,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主要原因。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6.1%,創下2002年以來新低。其中,房地產業告別過去高增長時期,僅投資增速下滑一項,就直接拉低GDP增速超0.3個百分點;房地產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下降,又造成制造業市場收縮,投資回落較快。
同時,國際市場復蘇乏力,使產能過剩的制造業雪上加霜。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僅增長3.3%;工業增加值增速一度探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12月15日,由官方智庫中國社科院發布的 《經濟藍皮書: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受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強、國際經濟復蘇不穩定的雙重壓力影響,中國經濟進入結構趨于優化、物價漲幅趨于適度、新增就業趨于穩定、經濟新增速趨向潛在水平的新常態。預計2015年中國GDP增長在7%左右。
瑞銀證券預計全部上市公司利潤在2015年增長7%,其中非金融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5%(和2014年持平),金融企業凈利潤增長8%(比2014年下降3個百分點,因為預計銀行凈息差將縮小)。
中國經濟正發生深刻變化
經濟預期持續下滑,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將一蹶不振?答案是:No。
“在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本身并不重要,關鍵需看經濟運行的質量。”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曾指出,從新常態的視角來看,中國經濟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產業結構孕育著新的突破,“三產”的比重在繼續提高,服務業的增加值速度快于工業;需求結構積極變化,2014年以來投資增速繼續高位放緩,出口增速開始換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2014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48.5%,比資本形成總額增速的貢獻要高7個百分點左右;資源環境成本消耗有所減少,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降4.6%。
在宋清輝看來,面對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經濟能夠保持平穩運行已不易。預計在2015年底,我國經濟增速將比目前低1個百分點左右,這就需要合理制定經濟預期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三重動力拉動經濟增長
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滕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三重經濟復蘇的動力有望在2015年中期推動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并迎來長期可持續復蘇。第一重動力是股市繁榮將提振居民消費、刺激企業自主投資,迅速拉動內需,并成為2015年中國經濟意外復蘇的短期原因;第二重經濟復蘇動力則是,降息、降準若能持續并實實在在帶來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則將成為投資增速回穩、經濟復蘇的中期原因;第三個動力,則是“從供給側推動的放松管制、要素市場改革、壟斷行業體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將成為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的長期驅動力。”
“多數機構都沒有將股市上漲這一變量包含在經濟預測之中。”他向記者指出,由于風險與收益關系逆轉,數十萬億元資金從房地產、影子銀行逐漸撤出,并流向股市,中國股市有望迎來一個長達幾年的牛市,這必將形成極大的財富效用,迅速激活實體經濟。
據萬博新經濟研究院測算,假定中國股市從2000點漲到4000點,則企業持有的股權價值增加10萬億元,這些企業到銀行抵押貸款的能力、自主投資能力會增加五六萬億元;假定股市從2000點漲到4000點,居民持有的市值也將增加10萬億元左右,即便按照20%的消費率,也可以增加2萬億元內需。
《《《
金融政策
財政貨幣政策添“新內涵”多產業受益降息
每經記者 王一鳴
自2014年11月22日央行宣布降息以來,A股經歷了一段罕見的“瘋牛”行情,滬指任性、強勢地在一個月內站上3100點,漲幅約為24.74%。這不禁令人要問,2015年,這股來自央行的風還會吹多久?
誠如業內人士分析,宏觀政策與資本市場之間相互影響已越發顯著,貨幣、財政政策歷來是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中兩個極為重要的變量,這對中國經濟乃至上市公司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積極財政政策要有力度
在2014年12月1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中提出了2015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
會議還指出,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即是新內涵。
民生、節能環保等成重點
在財政政策層面,根據中國社科院財經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 (2014~2015)》預計,2015年,除非發生特別重大的非預測性變化,全國財政赤字宜掌握在16500億元上下,比2014年增加3000億元。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由此看出,2015年的財政政策可以更“積極”一些。
但業內對財政政策發力亦存在些許擔憂。中航證券指出,民資參與的積極性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2015年民間資本對政府財政支出的補充作用可能不大,財政發力存在較大難度。
在投入方向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內經濟形勢分析與跟蹤課題組相關研究建議,2015年,積極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大作用,更有作為。一是加大對結構調整、節能環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二是通過改革加快盤活國有資產存量,置換資源用于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三是實現地方政府債務與融資體制平穩轉換,避免出現政策空窗期,以保障地方公共服務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穩定。
貨幣政策放松空間加大
在貨幣政策層面,宋清輝認為,貨幣政策層面需要平衡好短期穩增長和中長期控制風險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松緊適度”。
但業內人士對降息于實體經濟的短期貢獻上存在擔憂。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央行釋放的流動性無法滲透到實體,金融體系流動性淤積,融資抵押和傘形信托的催化為股票市場提供源頭活水。
“我們認為,這場來自央行的風還遠遠沒有結束。”管清友的宏觀團隊表示,降息之后還有降息,如果貸款利率不降,也就很難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形成經濟增量拉動。降息之后降準只會是時間問題。
近期,中金公司發布2015年宏觀專題報告時指出,2015年貨幣政策放松空間加大,預計2015年央行將全面降準4次并降息兩次。
《《《
改革紅利
深化改革惠及A股主題投資輪番上演
每經記者 王一鳴
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滕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單純依靠股市的財富效應或降息、降準的驅動,只能期望一波中期的復蘇,改革方是經濟復蘇的長期驅動力。經濟學家宋清輝亦向記者指出,接下來的改革力度與2014年相比將加碼。
那么哪些行業、領域將蘊含投資機會?“改革將由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轉變為市場體制完善的軌道上來。”宋清輝認為,還會密集推出涉及外貿、金融、財稅和民生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繼續列入2015年六大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提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據興業證券測算,亞太區域未來10年間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潛在空間巨大。作為向西開放的既定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來源是市場關心的問題。
那么,哪些行業將受益此戰略?齊魯證券認為,受益的基建行業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鐵路設備以及鋼鐵。
環保同樣是主題投資熱點。在管清友看來,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給環保、新能源行業發展打開空間,2015年環保產業將獲得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支持。
招商證券發布研報預測,“水十條”將很快落地,主要的方向是工業水處理,供水安全性和污水排放標準提高,水務運營板塊短期存在主題性機會。污水處理后排水提標在即,污水處理設備將出現投資機會。
在其他投資領域,管清友認為,未來的發展中心已經轉向服務業和新興產業,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也會帶來產業組織形式的小型化,而且隨著投資門檻放寬,未來小微企業將如雨后春筍;此外,人口老齡化和中產人群崛起的趨勢下,相關的養老和健康產業等將迎來春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