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8 20:54:5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央行在流動性調節工具創新上有很多嘗試,創設了SLO和SLF;2014年又推出了PSL和MLF,并前所未有地多次使用定向降準和再貸款、再貼現。
目前來看,上述工具可以引導無風險利率下降,但對銀行等資金供給方所要求的風險溢價攀升,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效果尚不明確。隨著央行打開降息通道,2015年的調控或呈現總量與定向,各期限調節工具交替出現的局面。
長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缺位
2014年一季度以來,單月外匯占款規模一度出現少增甚至減少,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央行動用存款準備金率工具來調節基礎貨幣投放的動力。也正是因為外匯占款的低位增長,為貨幣政策贏得了更多主動操作的空間,具體體現在央行通過新創的中期、短期工具來階段性調節市場流動性,指導利率,引導信貸投向。
“現有創新工具已經較為完備,覆蓋了短端和中端,唯長端略顯單薄,不排除推出期限更遠的創新工具,但總體改動空間已經不大。要從根本上增加貨幣投放及促進信貸投放,需要數量型、價格型貨幣工具的綜合運用。”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也認為,2015年可能會創設出長期借貸 便 利 (Long-term LendingFacility,LLF)。當然,如果2015年外匯占款出現趨勢性收縮,那么采取降準就是不二之選,并預計2015年會降準兩次。
金融對接實體仍有待到位
從2014年的貨幣政策執行效果來看,這一套調節工具的組合拳打下來,前11個月的銀行資金流動性基本保持了適度偏寬松的局面,央行“去杠桿”的努力初見成效。無奈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改革尚未到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這句話已經被監管層和金融機構喊得聲嘶力竭,活水多解渴卻難。
“金融體系改革滯后,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很大影響。央行基準利率與市場實際利率的差距依然很大,金融脫媒嚴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有限。”高登資本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劉東亮認為,預計2015年的經濟增速落在7%左右的可能性較大,這并不是信貸投放不能拉動經濟增長,而是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拉動效應正在遞減。同時,隨著企業債務鏈條收緊,信貸中票據和短期貸款占比上升,這部分信貸主要用于解決企業短期的流動性問題,而非生產經營,因此也無助于經濟增長。
2014年11月,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超預期的增長了8527億元,市場傳言央行調整了合意貸款規模,并有意將全年信貸增長目標拉至10萬億。盡管央行并未就此進行回應,但2014年最后兩月的信貸投放量很可能超出往年的平均水平,有效穩定了市場對經濟的預期。
利率市場化猜測
存款保險制度已經出爐,存款利率市場化還會遠嗎?
隨著國務院法制辦公布 《存款保險制度(征求意見稿)》,這項歷經波折的金融市場基礎建設工作或將很快進入實質性階段。多家民營銀行成立在即,互聯網金融浪潮兇猛而至,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也在增強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放開的需求。
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已經走出了兩小步,溫彬認為,存款利率上限放開不會一步到位,可能的策略是2015年上浮上限擴大到30%,并進一步簡化存款的期限種類。2014年11月的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后,多家銀行迅速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反映出存款競爭的激烈程度。
盡管市場一度傳言監管層將增強存貸比指標的彈性,但并未獲得官方的回應。在存貸比指標考核發生變化之前,存款仍然是制約銀行放貸能力的重要因素。
“當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建立起來之后,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就成為一種可能,但肯定給商業銀行適應的時間。2015年未必會有如此神速進展,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周期,需要調動商業銀行放貸的積極性,過度壓縮利差反而不利于企業獲得融資,”劉東亮表示,此外,CD(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的建設剛剛起步,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大額CD尚未成型,在完全放開利率上限前,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夯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