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01:07:4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新一年的食品安全監管思路得以明確。
近日,衛計委召開2015年全國衛生計生系統食品安全工作會議,研究部署2015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任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2015年,將要完成標準整合工作任務,基本建成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完善風險監測結果通報會商機制,并全面啟動中國居民食物消費量調查和總膳食研究。
據統計,截至目前,監管層為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努力構建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已經完成228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和68項新標準制定公布。
目前,全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增加到2489個,覆蓋80%縣級行政區域,監測食品23萬份,及時評估、會商風險隱患,提出防控建議。食源性疾病監測哨點醫院增加至2000家,監測食源性疾病覆蓋16萬人次。組織優先風險評估和應急評估,啟動14省份食物消費量調查,以期開展風險交流。
在此基礎上,2015年,承擔“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食源性疾病管理”等職責的監管部門,發力重點將持續放在食品安全標準整合上,并同步構建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此外,將進一步規范食源性疾病管理,做好食源性疾病的報告、處置和部門通報工作,并全面啟動中國居民食物消費量調查和總膳食研究,加強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夯實風險評估科學基礎。
除了涉及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安全問題應對,2015年的食品安全監管布局,在職能調整上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日前在《學習時報》上撰文表示,標準制定和風險評估已經成為現代化監管體系的重要手段,生硬將各類監管手段割裂開來,不利于提升監管效能。
例如在2012年 “白酒塑化劑”事件中,質監部門認為白酒檢測中沒有塑化劑的最高限值標準,而衛生部門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中已經有針對塑化劑的一系列要求,兩者銜接不暢導致監管“真空”。
對此,胡穎廉建議盡快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劃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同時,借鑒我國環保、國土、林業等部門設置區域性派出機構的做法,根據產業狀況和人口分布,在各大區域合理設置食品藥品監管派出機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