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3-05 09:30:44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衛華在兩會的提案針對銀擔合作問題提出,安徽省構建的政、銀、擔新型合作模式,為困擾融資擔保業的銀擔合作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可以有效解決以往政策性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單個對接、合作不暢的問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去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要求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擴大小微企業和"三農"擔保業務規模,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總理關心的銀擔合作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一邊是擔保機構承擔高風險獲得低利潤,另一邊是銀行擔心擔保行業小、散、亂發展,雙方都是振振有詞,受苦的卻是需要貸款的中小企業。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衛華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提案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據他介紹,安徽省構建的政、銀、擔新型合作模式,為困擾融資擔保業的銀擔合作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可以有效解決以往政策性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單個對接、合作不暢的問題。
合作?yes!風險?no!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小企業面發展牽動著中國經濟命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成了當務之急。
可是對于銀行來說,小額貸款營銷成本過高,中小企業直接向銀行申請難度也較大,擔保公司的出現正是為在兩者中間搭一座橋。
近幾年里,擔保行業發展迅速,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規模也越來越大。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與融資性擔保機構開展業務合作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計15807家,同比增長4.7%;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1.69萬億元,同比增長16.6%。
而在國內擔保機構數量在快速增長的同時,質量卻并未顯著提高,平均注冊資本金小,在保余額小。據了解,在國內大部分銀擔合作中,擔保公司客戶大多由銀行推薦,而大多數銀行會將拿不準的風險案例推給擔保公司,而后者又不像銀行那樣掌握詳細的企業信息,擔保風險被人為放大。
不僅如此,除了在與少數國有擔保機構合作過程中,銀行可以分攤一定的風險外,缺少話語權、議價權的擔保公司要承擔100%的風險。
李衛華介紹,由于風險過于集中在擔保一方,會使銀行不放心擔保機構的代償能力,因而嚴格限定擔保公司的總體授信額度和放大倍數,收取的保證金比例過高,壓縮擔保機構發展空間。
推廣"政、銀、擔"模式
據了解,在目前近1.6萬家擔保機構中,大多數為商業性擔保機構,有些盡管以政策性擔保公司名義,但實際上政策性不足,承擔不了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的職責。
針對這一問題,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曾明確提出,地方政府要設立更多由政府出資控股參股的融資擔保機構,完善再擔保體系,通過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在政府參與銀擔合作方面,安徽省走在了全國前列。據李衛華介紹,在安徽省構建的政、銀、擔新型合作模式中,安徽省擔保集團以股權、再擔保業務為紐帶,將全省政策性擔保機構串成一個體系,作為整體與銀行合作,一旦試點范圍內發生代償,擔保機構、省擔保集團、銀行、擔保機構所在地政府將按4:3:2:1比例分擔風險。
據記者了解,安徽省擔保集團及其體系成員已與12家銀行省級機構、眾多小型銀行以及13個市級和36家縣級政府就新機制試點工作建立合作關系。
李衛華認為,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的推行,將有效解決以往政策性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單個對接、合作不暢的問題。
他建議,這一政府引領、擔保護航、銀行跟進的新模式,十分契合當前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實際,為解決一直困擾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準入難、抵押難和處置難問題打開了突破口,值得推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