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人民日報整版文章三論中國經濟為什么行:高儲蓄

新華網 2015-03-22 11:23:45

繼1月30日、3月10日理論版之后,本期觀察版再推出一組文章,從總布局、宏觀調控、支撐要素、農業基礎、發展戰略等角度深入解析中國經濟奇跡的根由。

中國經濟為什么行之三

深入探究中國經濟為什么行,不僅有利于我們堅定自信、把握規律、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且能為人類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中國貢獻。繼1月30日、3月10日理論版之后,本期觀察版再推出一組文章,從總布局、宏觀調控、支撐要素、農業基礎、發展戰略等角度深入解析中國經濟奇跡的根由。

——編 者

不斷完善建設總布局

賈 康 程 瑜

經濟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一個方面,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與總布局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不是孤立地搞經濟建設。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只搞經濟建設,而是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才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其核心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布局。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實現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延續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布局,成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和基本框架設計。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在經濟活力得到激發、“黃金發展期”特征顯現的同時,出現了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分層凸顯、社會結構變化等新情況。對此,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以社會管理創新為核心的社會建設被提到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由“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凸顯,經濟發展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問題以及由環境惡化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方面。黨和國家一貫重視生態環境保護,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是適應發展階段變化、順應人民群眾期待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對治國理政理念的極大豐富。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關系越復雜,經濟建設就越需要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的協同配合。從“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總布局,我們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豐富了治國理政的方針與思路,優化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踐。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豐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再到建設生態文明、改善人居環境,執政為民的理念始終蘊含其中并不斷升華。從全能型無限政府轉向服務型有限政府,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從強調GDP的龍頭指標作用到告別“GDP崇拜”、倡導和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發展導向更加適應于人的全面發展,政府的職責更加明晰、工作更加高效,黨的執政能力穩步提升。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我國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經濟體。這固然得益于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多種力量的綜合支撐、城鎮化空間較大以及市場回旋空間大等因素,但更關鍵的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有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為依托,因而更為穩固、堅韌。(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三農”是中國奇跡的強大支撐(大家手筆)

陳錫文

1979年到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7%上升到12.3%,而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卻從28.2%下降到10%,但這并沒有改變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我國有十幾億人口,如果我們自己解決不了吃飯問題,沒有誰能救得了我們,更談不上創造經濟奇跡。1978年到2013年,我國總人口增長41.4%,但人均糧食擁有量依然增長39.8%。我國人均擁有的棉花、油料、糖料、肉類、奶制品、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產量實現了成倍乃至上十倍的增長。

我國農業成功的奧秘在于全方位持續推進改革創新。我國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是從農業經營體制入手的,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是以保障農民經營自主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已在農村普及,但改革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在對農村集體土地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制度創新推動下,到2014年6月底,全國已有近26%的農戶全部或部分轉讓了承包耕地的經營權,流轉的土地經營權面積占全國農戶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法、自愿、有償流轉,使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由上千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起來的合作社,其經營規模和作業的機械化程度與任何農業現代化國家相比都不遜色。在江南農村,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盡管耕地的經營規模并不顯眼,但不少農戶可獲得與城鎮居民不相上下的收入。更多的農戶則通過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了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的應用。

農業科技快速進步對農業發展功不可沒。201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5.6%,其中使用良種對農作物單產提高的貢獻率為43%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已達61%。2014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對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大面積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現場實測獲得平均畝產2053.4市斤的佳績,使人們看到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巨大潛力。

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逐步完善對農業發展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自2006年起,國家徹底免除了對農業生產的各項稅收,使農民每年減少支出135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國家不斷加大農村水利、交通、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國家自2004年開始實行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直接補貼政策,同時對小麥、稻谷等重要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有力調動了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進程。到2014年底,全國農村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的勞動力達2.74億人,已超過務農勞動力的總量,其中到城鎮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1.7億人。這不僅為我國非農產業和城鎮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創造了條件。201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其中39.6%來自工資性收入。全國農村已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城鎮居民接軌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初步織就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網。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壓力,突出表現在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導致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農業長期粗放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對此,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年初發出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這就是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只要沿著這個方向,堅持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全方位改革創新,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必將繼續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作者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宏觀調控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辜勝阻 吳 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的宏觀調控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949—1978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宏觀調控為恢復國內生產、增加財政收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作了探索;1979—1991年,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宏觀調控開始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是應對短缺經濟面臨的較大通貨膨脹壓力;1992—2006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時期,宏觀調控主要依靠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實現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2007年至今,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宏觀調控主要致力于解決經濟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不難看出,在每個發展階段,宏觀調控對于經濟運行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緩解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更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宏觀調控的難度不斷加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改善宏觀調控方式,寓改革于調控之中,著力破解一系列“兩難”問題。例如,針對房地產調控與穩定經濟增長的“兩難”問題,對房地產調控從應急式短期供需管理轉向用長效機制實現有效管理;從單邊需求調控轉向供給與需求平衡的雙向調控,既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也加大熱點地區的市場供給和保障房供給;從偏重行政調控轉向綜合市場調節,發揮市場在商品房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一刀切”式的調控轉向差別調節;構建住房買賣市場與租賃市場相協調的住房市場結構,引導住房梯度消費;等等。針對提高勞動者收入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的“兩難”問題,提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提低、控高、擴中”為主線,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等舉措縮小收入差距。同時,大力簡政放權,鼓勵創業創新,為中小微企業減負,通過減稅、減費緩解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針對資源價格改革與物價調控的“兩難”問題,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這些宏觀調控思路和舉措有力保障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宏觀調控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需要高超的駕馭能力和技巧,把握好時機、方式和力度,使各項目標、各種手段有機協同、互補平衡。在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經濟問題中,我國宏觀調控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是:盡量少用應急之策、多用長效治理,在調周期的同時重視調結構;在財政政策運用上,少補貼、多減稅,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扶持中小微企業;在貨幣政策運用上,少用額度管理,多用定向調節;在政策工具使用上,少用行政措施,多用間接手段,用“有形之手”維護公平秩序,用“無形之手”激發市場活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宏觀調控應努力實現四個目標:一是穩增長、調結構,保持經濟總量平衡。這是經濟增速換擋期和“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二是防范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三是營造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塑造新動力,引領新常態。四是寓改革于調控之中,精準發力,實施定向調控,堅持區間調控。更加關注深層次結構矛盾,對可能導致經濟發展偏離合理區間的重要因素進行預調微調。(作者單位: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武漢大學)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美h视频网站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漂亮少妇被强了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