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03-25 21:36:26
《資本論》中提到“利息不過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說明了銀行利潤的來源是社會生產過程中資本的增值部分。
銀行在理論上只能獲取平均利潤
銀行在本質上是社會分工中專門經營借貸資本的特殊企業。根據《資本論》(第三卷)的表述,借貸資本不是產業資本運動中貨幣資本職能的獨立化形式,而是從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等職能資本運動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貨幣資本轉化而來的。其中,有三層含義:
一是借貸資本是銀行為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在這一過程中,銀行放棄了資本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增值,利息是對銀行讓渡貨幣資本使用權的報酬。也就是說,銀行賺取利息是天經地義的,不能將其理解為“企業給銀行打工”。
二是借貸資本的使用,使得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同一資本取得了雙重存在,在銀行手中是不會自行增值的借貸資本,以借貸形式轉移到企業家手中后,就進入到生產過程,成為可以增值的職能資本。換言之,借貸資本和職能資本所承擔的功能雖然不一樣,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三是借貸資本的循環運動是生產-流通-消費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如果脫離借貸資本進入生產這個過程,就會造成貨幣可以自行增值的假象,從而掩蓋了資本價值增值的真實過程。當前一些人就是由于忽視了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將借貸資本孤立看待,因而走進了“銀行賺錢太容易”的認識誤區。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銀行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它“一方面代表貨幣資本的集中和貸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因此,銀行的利潤主要是以利息的形式表現的。
《資本論》中提到“利息不過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說明了銀行利潤的來源是社會生產過程中資本的增值部分。這是因為,借貸資本雖然本身不具有增值功能,但它貸給企業家后,得以參與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從而與其他生產企業、商業企業共同分享社會總利潤。
而銀行利潤率之所以與社會平均利潤率大致相同,是由于銀行的借貸資本同職能資本是同質的,同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如果借貸資本的利息遠遠低于職能資本創造的價值,就會出現借貸資本供求脫離的情況,對社會生產形成抑制,進而要求職能資本從增值部分中讓渡出更多的利息來。
反之,如果利息率遠遠超出社會平均利潤率,職能資本家將出現無利可圖的情形,在利潤的驅使下會將其資本轉化為借貸資本,借貸資本和職能資本必須重新確定利潤分割比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
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資本循環運動全過程的剖析,我們可以得出銀行利潤等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的規律性結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