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3 00:37:0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一口好牙,兩面針”,這個曾經連續15年產銷第一的牙膏民族品牌,已在外資巨頭的強勢沖擊和自身多元化戰略中逐漸落后。
昨日(4月2日),兩面針(600249,SH)發布的2014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87億元,同比增長0.29%;實現凈利潤0.22億元,同比增長151.78%。《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兩面針實現扭虧的主要因素,并非來自公司主營業務,而是公司去年的最大收益——去年12月拋售1000萬股中信證券,獲利約2.58億元,相當于公司總營收的兩成。每逢臨近財年結束時,兩面針便會用拋售資產的方法增厚業績。
8家控股公司5家虧損
以中草藥“兩面針”為特色原料生產牙膏,具有獨特而出色的清潔、防出血等功能,使這家國營牙膏廠早在1985年就達到了每年1億支牙膏的銷售量。2003年,兩面針牙膏銷售額達到4.42億元。一年后,兩面針成為國內日化行業首家掛牌上市的企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外資牙膏強勢進攻和本土中藥品牌云南白藥牙膏的沖擊下,兩面針在失去重心的多元化擴張中逐漸掉隊。公司除了牙膏、洗滌等日化用品之外,還涉足藥品、衛生用品及房地產等領域。
如今,這家廣西柳州曾經的納稅大戶主業表現乏善可陳。從年報上看,兩面針主要控股的8家公司中,除了億康藥業、兩面針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主做酒店用品的兩面針(江蘇)實業有限公司能夠盈利外,其他5家全部虧損。公司主營業務牙膏的營收也只有1.06億元,這已是近3年最好的表現。
日化專家馮建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兩面針現在已沒有亮點了。
對于兩面針的狀況,前任公司董事長馬朝梅曾對媒體坦言,日化行業內的競爭非常激烈,公司的傳統產業,如口腔產品、洗滌產品、生活用紙等的銷售情況遇到了一些障礙。公司一直在進行多方面的努力,但經營狀況的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
多年靠股權投資輸血
雖然主業連年不振,兩面針卻在資本市場找到特有的賺錢方式。早年低價入手的中信證券股權成為其維持年報盈利的利器。
對于這一點,兩面針直言不諱。去年12月,兩面針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擬授權管理層在2014年剩余時間里出售不超過1700萬股中信證券股票,按照目前市值,可套現約3.9億元。
公告坦言,出售所持股票是為鎖定盈利,規避股價向下波動及調整的風險。
實際上,兩面針很早便投資了中信證券,并一度是其十大股東之一。2012年,兩面針出售1498萬股中信證券獲利1.18億元;2013年,出售1732萬股中信證券獲利1.49億元。受益于去年股市行情較好,兩面針僅出售1000萬股就賺了2.58億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醫藥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公司不可能長期靠股票投資造血,應把重心聚焦到主業上。去年兩面針在牙膏業務上加強渠道投入和推出高端新品,今年會收到一定成效,但短期內還不容樂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