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03 09:48:59
4月1日,迪馬股份公告稱,該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雙方擬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將以人機耦合技術及移動車載平臺技術為研究重點,在科技研究、科研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等深度合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基于去年重組機會,迪馬股份(600565,SH)搖身變成了一只地產股。雖然主業天平已發生重大傾斜,但其依然強調自己是雙主業:房地產+特種車。
4月1日,迪馬股份公告稱,該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雙方擬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將以人機耦合技術及移動車載平臺技術為研究重點,在科技研究、科研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等深度合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關高官表示,這是對公司原有業務的重大提升與延伸。
投入計劃如何?與地產能否協同?前述高管透露,該項投入是逐步投入,不會增加公司很大負擔,科研轉化產能也會慢慢釋放。
借力電子科大“外腦”
重大資產重組之前,迪馬股份旗下擁有重慶迪馬工業、北京迪馬工業、南方迪馬專用車與深圳達航工業等4家制造企業。
迪馬股份2014年年報顯示,旗下主要制造業子公司僅剩重慶迪馬工業。去年,迪馬股份制造業收入9.8億元,在公司業務總收入中占比約13.5%,同比增長11.9%。另從近幾年業績來看,2011年迪馬股份制造業收入10.2億元,同比增幅33.5%,創下歷史性“峰值”。
按照公告表述,迪馬股份與電子科大的戰略合作,發揮了跨行業合作的優勢及合理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國防現代化建設,為公司主營業務提供重要技術支持等。
“電子科大是國內電子通訊行業最牛的一所大學之一。我們跟他們合作,會借助他們最牛的科研技術。”4月1日,迪馬股份副總裁、董秘張愛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們現在的彈性產品是特種車,主要涉及消防指揮、公安指揮、軍警指揮等,合作之后,將提升他們的車載設備及控制系統性能。
記者深入調查發現,迪馬股份所屬的“東銀系”與電子科大的合作可追溯至成都東銀信息。2006年,四川省科技獎勵評審公告顯示,作為東銀集團子公司的東銀信息與電子科大教授于鴻洋等專家以DY2000SNA衛星信號監測解碼器曾集體獲得三等獎。
一名東銀信息的前員工透露,2001年自然人股東于鴻洋以機頂盒技術入股。不過,最新工商資料顯示,成都東銀信息出資人全部為“東銀系”法人股東。
“地產+專用車”能否1+1>2?
2014年,迪馬股份通過數十億資產大騰挪,其地產業務已占有絕對比重,董事會多名新高管來自地產,運作平臺也主要是東原地產。一直以來,外界頗為關心其專用車業務的“去留”問題。
作為曾經在“防彈車”市場上占有率穩居榜首的王牌勁旅,迪馬股份去年除了制造業收入略微增長之外,其毛利率也低于地產業務,僅為21%且下滑了0.72個百分點。
前不久,迪馬股份董事長向志鵬在“上證e互動”上表示,該公司一直很重視制造業板塊業務發展,不排除適機加大對專用車制造板塊的投資。
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前段時間,迪馬股份就在到處調研,準備在軍工領域進行收購和合作。
早在2012年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解放軍總裝備部曾聯合下發文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軍工,涉及武器研發生產、軍工企業改制、軍民兩用技術開發等4個方面。
在專用車發展戰略上,迪馬股份2014年年報透露,未來公司將逐步戰略轉型,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從區域型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實行從產品專業化向產品多元化發展,從單面選手轉向全能冠軍,從傳統企業向信息化企業過渡等。
對于“校企”合作投入,張愛明解釋說,“第一,這種投入是逐步投入,對我們不會造成很大負擔;第二,從產能來說,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也會慢慢體現出來。”
按照彼時重組規劃,迪馬股份的既定目標是做大做強地產,但從目前其戰略來看,除了不會放棄專用車,還想進一步發力該業務。前不久,迪馬股份公開強調稱,專用車市場較穩定,就主營結構來看,風險主要來自于地產。
張愛明告訴記者,這兩項業務本身雖沒有太強的關聯度,但在資金上有協同效應,比如用專用車的平臺進行融資,資金成本還是不錯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