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8 01:17:5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智 王耀龍
◎每經記者 李智 王耀龍
國資委新聞中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校企業資產總規模已接近4500億元。借著國務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東風,一些“近水樓臺”的高校系上市公司,自然令市場浮想聯翩。高校系上市公司琳瑯滿目,哪些公司更值得關注?
清華北大撐起半邊天
國資委新聞中心數據顯示,2004年,在共計約15萬家國有企業中,有近5000家高校企業,資產總額約為1463億元。如今,中國高校企業資產總額已接近4500億元,其中清華、北大占據半壁江山。
數據顯示,2013年,北大和清華的校辦企業以1176.56億元、971.20億元的資產總額分列全國前兩名。而到了2014年,僅北大一家的校辦企業資產總額便超過1800億元,比2013年增長50%左右,資產超過了10年前所有高校企業的總和。
在資本市場的“高校軍團”中,北大系和清華系依然占據半壁江山。清華大學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包括同方股份、同方國芯等。其中同方國芯、泰豪科技都為同方股份控股公司,而同方股份、紫光股份為清華大學的旗艦上市公司,分別由清華同方、清華紫光更名而來,兩家公司注冊地址都位于清華大學本部。
北大現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方正證券、北大醫藥、方正科技、中國高科。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高科雖然頂著“高科”的名字,但公司目前的主營業務卻是商品房銷售。
華中科技大學是繼清華、北大之后旗下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三的高校。2000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下屬的華工科技上市,2011年該校旗下華中數控、天喻信息先后在創業板上市。
其他高校下屬上市公司包括中國科技大學旗下科大訊飛,上海交通大學旗下新南洋、交大昂立,哈爾濱工業大學旗下工大高新,東北大學旗下東軟集團,中山大學旗下達安基因,浙江大學旗下浙大網新、眾合科技,同濟大學旗下同濟科技,復旦大學旗下復旦復華等。
多角度挖掘投資機遇
記者從三個角度梳理了高校系上市公司的投資前景:首先,在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背靠國內一流學府的校企上市公司具有強烈的優質資產注入、資產重組的預期;其次,在高校資產規模分布不均的情況下,有些高校做大資產的愿望可能會更強烈;另外,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的當下,處在新興行業的上市公司前景更值得關注。
2014年11月~12月,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連續下發關于同意《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上海交通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備案的函,標志著這三所高校綜合改革方案得到國家批準,現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安信證券稱,此次綜合改革浪潮的開啟將進一步優化完善高校運營管理機制,高校控股的企業有望從中受益,高校科研成果和現代管理機制的推進將給公司帶來創新活力。
去年以來,A股國企改革相關標的均表現火熱,很多股票都走出了翻倍行情。在此背景下,已經開始綜合改革的三所高校旗下公司就非常值得關注,尤其是作為風向標的清華系和綜合改革走在前列的上海交大系。
清華系控股和參股公司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能源環保、生命科技和科技服務與知識四大產業,這些公司依靠清華強大的資源背景,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專注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紫光股份,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加速清華大學科技成果產業化。安信證券研報指出,2012年清華控股向啟迪股份轉讓其持有的紫光股份25%股權之后,啟迪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啟迪股份同屬于清華控股旗下控股企業,其前身是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目前是清華科技園開發、建設、運營與管理單位,旗下參控股企業200多家,管理總資產超過300億元。清華科技園孕育了大量有潛力的創新高科技公司,啟迪股份成立了專門的投資公司,確立了孵化器+種子期投資的發展模式。紫光股份作為啟迪股份旗下唯一上市公司,未來可能成為技術成果商業化的重要平臺,公司未來創新活力將顯著提升。
桑德環境是國內固廢處置工程系統集成領域的領先企業,業務涵蓋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及醫療危險廢棄物、城市污泥和電子垃圾處置等固廢領域,同時在特定區域還有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桑德環境被清華控股入主后,成為清華系唯一的環保上市平臺。
再來看上海交大系。交大昂立確立了保健食品、房地產和金融股權投資三足鼎立的多元化發展戰略,其中保健食品為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保健食品板塊依托上海交大的科研優勢,組建了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生物醫藥研究院,致力于微生物制劑和中草藥制劑的研究開發,先后研發出十多個系列的昂立品牌產品。近年來,研究院在益生菌領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發成果,并在積極探索技術成果轉化。
新南洋的轉型值得重點關注,公司依托上海交大,目前已形成了教育與服務、現代制造業兩大業務板塊。此外,公司還在積極培育發展新業務增長點,通過資產重組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子公司上海高清不僅是行業標準制定者,還擁有數字電視核心芯片的自主知識產權。另外,2014年新南洋定增收購昂立科技100%股權,向教育行業全面進軍。
在國企改革的大背景和高校資產規模分布不均的情況下,一些排名靠后的高校做大資產的愿望可能會更強烈,比如依托四川大學的川大智勝,該公司正在布局三維人臉識別系統,有望成為該領域的龍頭。
另外,處在新興行業的其他高校上市公司同樣值得關注,如東軟集團、浙大網新、華工科技、華中數控、復旦復華、山大華特等。
上市公司涌入象牙塔
在產學研結合這條康莊大道上,原本就脫身于高校的上市公司,無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與此同時,一些沒有先天優勢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采取采取行動,不管是投資設立研究中心,還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均將觸角延伸至校園高墻內,希望通過自身的資本優勢,孵化具有商業前景的科研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清華、北大等名校已成為上市公司爭相拉攏的“搶手貨”,包括外骨骼技術、石墨烯、機器人、工業4.0等最前沿的技術也紛紛現身。
就在今年4月1日,迪馬股份與電子科技大學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雙方將開展創新研究,聯合申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重點武器裝備型號研制等項目。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包括基于外骨骼技術的個人作業平臺,人機耦合技術及助力型外骨骼、康復醫療外骨骼,車載防務系統飛行器(含無人機)測控通信、導航、指揮與控制技術等。
據了解,所謂“人機耦合技術”,在軍事上主要運用于“單兵作戰系統平臺”,在民用上則主要用于輔助行走系統,發展空間廣闊。就在上周四(5月14日),機構才以9元的價格買入迪馬股份5665萬股,上周五公司股價便應聲漲停。
此外,晶盛機電與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化裝備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珈偉股份與清華大學簽署研發合同,在清華大學已有納米碳-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基礎上,就“石墨烯-硅薄膜太陽電池的研究”項目進行技術開發;億利能源與北京交通大學簽署《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書》,圍繞分布式能源及微電網技術、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新能源技術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及工程化推廣;佳都科技與中山大學共建視頻圖像智能技術聯合實驗室(二期),對圖形圖像智能分析領域的前沿領域展開研究,特別是在人臉識別,車牌、車標、車型識別,圖像大數據處理、預警和追蹤偵測等技術領域開展持續研發,并探索相關技術的產品化、產業化進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