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21 18:57:27
當日銷售記錄顯示,1萬臺樂1 Pro 1秒售罄,19萬臺樂1在3分46秒售罄,這一成績刷新了行業旗艦機瞬時銷量新紀錄。
每經編輯 張斯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經過一個月的等待,20萬臺樂視超級手機5月19日在樂視商城如期發售,整個平臺達到760萬的同時在線人數給了樂視很大的壓力,甚至導致服務器出現種種問題。
當日銷售記錄顯示,1萬臺樂1 Pro 1秒售罄,19萬臺樂1在3分46秒售罄,這一成績刷新了行業旗艦機瞬時銷量新紀錄。樂視移動總裁馮幸今日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搶購數據是真實可信的,“畢竟不會有哪家公司會用將自己的整個平臺弄癱這樣的代價去偽造數據。”
預訂發貨周期最長延至8周
馮幸毫不掩飾現貨首發當日出色的成績,“這一銷售數據超出公司此前的預期,700多萬人在線上趴著搶,如果在線下的話是多大的事件。”不過對于此前公司預期的數據,馮幸并沒有直面回答。
大量的訪問量,也讓樂視商城不堪承受巨大的流量而出現了“當機”的情況,造成了部分搶購成功用戶訂單無法支付。樂視商城緊急發布公告,修復并延長提交訂單時間至18點。
值得注意的是,超級手機首批上市銷售量為20萬臺,其中全金屬樂1pro的供應量只有1萬臺。對此,馮幸給出的解釋是,樂1pro現貨少,是因為全金屬機身的工藝過于復雜,影響了它的出貨量。
在20萬臺現貨手機售出之后,樂視手機在樂視商城轉入“預售+現貨”的銷售模式,即除了每兩周一次的現貨搶購之外,用戶還可以通過預訂的方式購買,只是和現貨搶購相比,需要等待更長的發貨周期。
樂視稱,通過預售模式購買超級手機的用戶數量達到了30萬,加上已經售出的20萬臺現貨,目前樂視超級手機的銷售量已經超過50萬臺。
超50萬的銷量對于樂視的產能是一個巨大考驗,馮幸多次強調打破了之前的計劃,“樂視手機的產能將會在6月大幅提升,到第四季度達到單月百萬臺的產能。”
樂視官方透露,5月份樂1pro的現貨供應量只能達到1萬臺,樂1供應量為30萬臺;6月份,隨著供應鏈的完善和產能爬坡,樂1pro現貨供應量能達到8萬臺,樂1供應量達到45萬臺;7月份,樂1pro的供應量達到15萬臺,樂1供應量為45萬臺。
此外,據了解,目前樂視商城已經將樂1的預訂發貨周期延長至4到5周,將樂1 Pro的預訂發貨周期延長至7到8周。
發貨周期的大幅延長,意味著樂視已經提前將其未來一兩個月的產能消化掉。隨著產能爬坡,樂視急需縮短手機的發貨周期。
樂視移動融資進展順利
針對日前“樂視移動A輪已融資3億美元”的傳聞,馮幸表示,樂視移動的融資進展非常順利,資本市場對樂視的手機業務和戰略高度認可。
“我們融資直接支撐著手機的運作,就像今天搶購的數字一樣,完全超出我的意料。所以,借此機會告訴大家,資本市場對樂視的手機業務,對樂視的生態戰略,是高度認可的。而且樂迷是用他們的搶購行動給樂視投了票,投資人是用真金白銀給我們投了票,”馮幸透露,“過段時間我們會有官方的準確信息發布”。
樂視超級手機的問世,將智能旗艦機的價格從2000元檔拉低到1500元檔,掀起一場智能旗艦機競爭風暴。作為“攪局者”樂視超級手機與樂視超級電視等產品一樣,受到各方爭議。
就在樂視手機正式發布前幾天,有網友爆料因為樂視采用成本定價方式,并公布BOM成本,揭開了隊友底褲,導致樂視手機受到供應鏈封殺。
但樂視創始人賈躍亭隨后回應了“封殺門”,稱供應鏈伙伴非常認同樂視模式,積極協同化反應。分析人士稱,樂視按量產成本定價代表了一個新的定價模式的到來,未來將有更多廠商跟進這個模式,通過服務等其他方式獲取長期收益,而不是靠售賣硬件。
對此,馮幸表示,“有一個大家沒有太關注的數,我們有10%的搶購的用戶是0元購的,就是有10%的人買了五年的會員費實現了0元購。”在他看來,這是樂視手機真正意義上證明了自己是一部生態手機,當下除了運營商的套餐可以實現0元購別無他家,樂視的套餐是內容服務,樂視開創了終端廠商獨立0元購的一個時代。
不過資深IT評論人士孫永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全球范圍內智能手機出貨成長的日漸放緩,這個黃金時期也隨之而去。此背景下,非科班出身的樂視推出手機肯定不如專業品牌,雖然小米以互聯網模式取得了成功,但也前期經歷了幾年產品質量問題的質疑,樂視第一批手機真正讓消費者使用后才能知道市場的反映究竟如何。不過,小米如今的成績也有著一定背景,處于智能機普及階段,如今的互聯網模式到底有多強的生命力,有待觀察,畢竟現在出貨量還很小。
另外,樂視超級手機預計會在今年進入海外市場。馮幸透露,今年年底前,樂視手機將會在印度發售。樂視全球化布局正在提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