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6-11 14:04:17
今年1月起,被社會各界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半年已過,這部讓“環保長牙”的法律在各地落實的情況到底如何?特別是在飽受霧霾侵襲的京津冀地區,基層環保部門對這樣一部新法怎么看、怎么推、怎么執行,以及遇到了怎樣的尷尬?
中國網事:“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實施近半年,京津冀治霾到底“長牙”了嗎?
新華網北京6月10日新媒體專電 今年1月起,被社會各界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半年已過,這部讓“環保長牙”的法律在各地落實的情況到底如何?特別是在飽受霧霾侵襲的京津冀地區,基層環保部門對這樣一部新法怎么看、怎么推、怎么執行,以及遇到了怎樣的尷尬?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歷時近一個月,在京津冀地區展開了調查。
環保執法在基層長出了幾顆“虎牙”
--“虎牙”之一: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多項措施
新環保法賦予環保部門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新監管手段,地方環保部門感嘆找到了新“武器”。
天津市環保局統計,今年前4個月,天津共出動執法人員17915人次,檢查企業9069家次,立案385起,下達處罰決定250起,共處罰款2613.9萬元,實施按日連續處罰10件,移送環境違法犯罪案件12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件。
北京市環保局介紹,針對中小企業、作坊式違法突出的問題,對符合新環保法中查封扣押條件的立即查封,今年以來已執行20多起,治理超量排放取得明顯效果。
河北省今年起展開利劍斬污行動,6家污水處理廠因在27天內被發現兩次超標排污,被開出總額2047.57萬元的“按日計罰”罰款。
--“虎牙”之二:突出政府主體責任,改變環保部門單打獨斗問題
“環保是硬任務,甚至比經濟增長還重要”,這是記者在調查時,不少地方縣市主要負責人的表態,從中也可以看出各地對環??己说闹匾曈辛孙@著提高。
河北省環保廳巡視員王雅君介紹,新環保法將其擴展增加為“監督管理”一章,強化監督管理措施,進一步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環境質量的責任。記者了解到,河北、北京、天津等對污染防治的目標和重點越來越突出,分別在產業結構等方面大力度調整。
--“虎牙”之三:新法逼進讓企業和社會環保理念明顯提升
通過大量執法和宣傳,企業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得到明顯提升,一些蓄意偷排污染的情況有所減少。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副總隊長趙志威表示,排污企業在面臨按日計罰時,整改力度和速度都明顯提升。“一些餐廳油煙凈化器壞了,過去要修好多天,現在一天就整改合格。”
作為我國玻璃生產重要基地的河北省沙河縣,盡管面臨巨大成本投入壓力,但全縣48條運行的生產線全部運行了脫硫脫硝和除塵裝置,達到了國家相關規定標準。
不會查、不敢查、不能查,環保執法隊伍自身“牙”還不夠硬
被賦予剛性執法手段后,環保執法的確長出了幾顆“虎牙”,然而讓記者調查中有些意外的是,因為種種原因,環保執法隊伍自身還存在“牙齒”不夠硬的問題,不少方面還達不到新環保法的要求。
--人員與配套不足:幾十人管幾千家企業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監管企業數量、監管范圍大大增加,全國各省市環保執法整體力量特別是基層力量尚不能滿足監管需要,環境監管執法力量需要進一步向基層延伸。以河北省為例,全省環境監察(稽查)機構中,環保及相關專業人員1000多人,僅占全部人員的14.8%,因為缺乏專業技術人員,一些地方環保人員還處于“不會查”的狀態。
另外,河北某縣環保局長向記者吐槽,全縣好幾千家企業,都需要監管,“但執法人員才十幾號人,顧此失彼”。人少的同時,一些地方連工資都發不下去。有的地方工資發放額低于70%,有的甚至數百人工資拖欠超過3個月。
--執法主體和責任不明晰:“牙”雖長了,卻“咬”不下去
不少地方環保部門表示,目前環保執法隊伍的一個重要尷尬是:環境監察部門并不在國務院規定的行政執法序列當中。因此,在用車、著裝等方面都面臨不少問題。一位基層環保干部表示,新環保法要求接到舉報后兩小時內到現場,“但車輛很快都要被封存、拍賣了,我們開玩笑說,難不成要靠打車去執法?”
--遭遇經濟下行壓力:出現“不敢咬”情形特別是今年以來,最嚴環保執法遭遇了經濟下行壓力,一些地方面臨穩增長保就業與強化環境監管之間存在兩難選擇。環保部相關官員向記者透露,個別地方出現了對當地重大建設項目和納稅大戶的環境違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不聞不問的情況,有的是查了不敢處理,有的是壓根就不敢去檢查。
配套設計給力,“長牙”的環保法才“真敢咬”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要讓新環保法由“最嚴之法”變成“最嚴執法”,需要使出真正有效的殺手锏,這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身份要明確。“環保是不是執法隊伍已經糾纏了20年了,到現在解決不了”。河北省環保廳環監局總監察胡明表示,這個問題解決了,環保執法人員的身份、處境和人員編制問題才能相應解決。
--權責要明確。記者調查采訪過程中,基層環保人員最為顧慮的是新環保法實施后可能面臨責任追查的問題。“這等于我們抓了一個案子,不是要慶功,而是要先倒查責任。”一名基層環保官員說。
對此,專家建議,環保部門“空空地講壓力大,沒有意義”,環保部門要梳理出自己的責任清單,將法律責任內該為、不該為搞清楚,同時加大信息公開和執法程序留痕,強化責任意識的落實。
--法律要明確。一些地方環保部門介紹,目前仍然存在單行法與新環保法“打架”的問題,如新環保法嚴禁未批先建,環境影響評價法(簡稱“環評法”)要求企業可以限期補辦,遇到問題時就出現模糊,不知道如何處理。
(記者烏夢達、鞏志宏、李鯤、羅爭光、倪元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