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21 15:57:38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目前中國仍是國際上貿易救濟設限的首要目標國,上半年,我國共計遭遇14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37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五金、化工、輕工產業成為遭遇貿易摩擦的多發領域,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正經歷國內產能過剩與國際經濟增速放緩的擠壓。
今日(7月21日),商務部召開例行發布會,通報上半年商務運行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目前中國仍是國際上貿易救濟設限的首要目標國,上半年,我國共計遭遇14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37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從1996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9年成為世界上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僅2014年,中國所遭受到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就有97項。
鋼鐵產能過剩致貿易摩擦多發
G20國家成為對我國發起貿易調查的主體。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共遭14個國家或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37起,值得注意的是,G20國家發起占比高達81%,其中,美國以6起案件居首,五金、化工、輕工產業成為貿易摩擦多發領域。
在上半年的貿易摩擦案件中,11起鋼鐵產品和制品案件最為突出,案件數量占比30%;涉案金額占比高達58%,沈丹陽認為,這些涉案工業制成品的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導致出口增長過快被設限。
事實上,我國鋼鐵工業的凈出口格局已持續了近十年時間。2014年我國出口鋼材9378萬噸,同比增長50.5%,當年我國凈出口鋼材7935萬噸,鋼材出口量和凈出口量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鋼之家網站分析認為,我國粗鋼產量一直高占亞洲產量70%以上,且占有世界鋼鐵產量的半壁江山,但與此同時,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卻一直很低,面對相對飽和的國內市場,我國鋼鐵產能持續過剩,企業就勢必會向國外擴張,占據大量的國外市場。這必然會對進口國的鋼鐵企業造成影響,從而引發貿易摩擦。
不過,從上半年貿易調查數據來看,案件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0%,涉案金額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4%。所以,無論是從案件數量還是從涉案金額上,總體出現下降趨勢。
沈丹陽認為,上半年貿易摩擦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總體出現下降,原因在于印度、歐亞經濟委員會等正集中調查處理去年對我國發起的大量案件,上半年對我國立案減少,同時,我國積極組織應對并加大交涉力度,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勢頭。
貿易摩擦步入“新常態”
今年“兩會”期間,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對媒體表示,作為一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頻頻遭受貿易摩擦,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常態。
眼下,這種貿易摩擦“新常態”正在從歐美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國家、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產業延伸。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光伏、輪胎等工業制成品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連續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機電、輕工、醫藥等產品也頻繁遭遇美國337調查。這說明,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產品遭遇設限呈增長態勢。
與此同時,拉美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立案也呈上升趨勢,今年上半年共14起,占案件總數的38%,同比增長27%。
“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正在從低端向高端延伸,甚至延伸到了戰略性產業和未來市場空間,這是近年來貿易摩擦的突出趨勢。”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比如說,歐美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就是典型案例,以往我們都是輕紡工業低端領域和國外發生貿易摩擦,現在隨著我們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出口越來越多,和發達國家產業重合面積越來越大,針對中國高端制造發起的貿易摩擦也會越來越多。”
此外,由于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處于相近的發展階段,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總有重合,導致貿易競爭明顯,致使拉美等國也頻繁對中國產品發出“雙反”。
沈丹陽認為,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曲折艱難,一些經濟體和產業仍傾向于尋求傳統貿易救濟措施的保護;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穩步開展交涉和磋商,商協會和企業通過積極應訴的維權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