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23 01:41:56
過去在傳統連鎖時代,銷售渠道的增加靠的是不斷開店,但門店不可能無限地開下去,成本效益總有極限。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就可以形成覆蓋用戶的全渠道消費場景,把店開到用戶的辦公室、口袋里和客廳里。
◎張近東
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是“產業融合 互聯共享”。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每個企業的標配,但是實體企業到底應該怎么做互聯網?結合蘇寧這幾年來的轉型實踐,我認為:
首先,無論是從線下往線上走,還是從線上往線下走,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已。所以,實體企業不要一談轉型就害怕。歸根到底互聯網轉型只是一次互聯網技術的疊加升級,并不會改變企業的經營本質。
其次,實體企業做O2O一定不要陷入兩種極端思維。一種是速勝論,認為做個網站,做個APP就是“互聯網+”了;還有一種是速亡論,把互聯網神化了,認為實體企業沒有互聯網基因,所以做不成O2O。互聯網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但是它永遠不能替代經營本身。
做O2O零售的疊加邏輯可以概括為“持久戰”和“兩步走”。持久戰就是要有決心、耐心和恒心,不要想著一蹴而就;兩步走的第一步是“+互聯網”,第二步才是“互聯網+”。
蘇寧的“+互聯網”之路首先是“+渠道”,蘇寧上線了蘇寧易購,開發了PC端和移動端,并通過收購PPTV,進入TV端。
過去在傳統連鎖時代,銷售渠道的增加靠的是不斷開店,但門店不可能無限地開下去,成本效益總有極限。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就可以形成覆蓋用戶的全渠道消費場景,把店開到用戶的辦公室、口袋里和客廳里。
其次是“+商品”,不僅要把線下的商品搬到網上,還要進一步開拓適應互聯網平臺的品牌和品類。過去受限于空間,門店的SKU(庫存量單位)數最多也就幾萬個。如今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建立家電、3C、超市、金融、文化等不同消費特性產品的全面組合。
最后是“+服務”,不僅要重新構建線上的運營服務,還要打造企業核心的金融云、數據云和物流云。在運營方面通過眾籌、預售、閃拍等產品覆蓋了商品的全生命周期。金融云增加了線上支付工具、理財產品等。在數據云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開放平臺商戶提供了精準營銷服務工具。物流云則是依托多年打造的物流網絡和技術支持,向第三方甚至第四方開放,提升效率。
從2014年開始,蘇寧進入了“互聯網+零售”階段。“互聯網+零售”就是用互聯網技術嫁接、疊加、改造、優化線下的業務流程和零售資源,而其核心同樣是“+渠道”、“+商品”和“+服務”。
首先,通過“互聯網+線下渠道”豐富實體店的商業形態和品類業態。讓互聯網平臺在線下以不同的形式與用戶接觸,比如云店、服務站、體驗區等。
其次是通過“互聯網+商品”突破門店品類展示數量、陳列方式的局限。
第三是“互聯網+服務”,移動支付、場景互聯、社交服務將成為線下O2O的方向。移動端通過嫁接線下的促銷資訊、導購流程、支付環節,可以在線開放售前至售后服務。
無論是前期的“+互聯網”,還是后期的“互聯網+”,向O2O零售迭代不只是做個網站,做個APP那么簡單。O2O一定是要圍繞用戶、商品和場景,通過數據服務實現線上線下的融會貫通,實現由內而外的互聯網化,從而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的購物需求。
(作者為蘇寧云商董事長,本文據其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的演講整理,有刪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