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投資寶 2015-10-26 21:40:55
魏鳳春認為,“十三五”規劃是未來五年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發展方向和政策設計。在投資上,這類總體規劃的機會并非在規劃出臺前的預期以及出臺后的脈沖,而是在其后的五年里。它的意義和價值在于通過講清楚各項議題的輕重緩急,提高了未來產業政策的可預測性。
每經編輯 劉海軍
A股市場再起波瀾,“十三五”規劃成為當下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了A股市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15年11月6日~8日,第四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將在成都舉行。屆時,包括國內頂尖經濟學家、公募基金代表、私募基金大佬、行業和上市公司的領袖300多人將蒞臨成都,共同見證“2015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揭曉,把脈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展望“十三五”規劃,聚焦大國雄心。
對于“十三五”規劃所涵蓋的主題,《每日經濟新聞》正陸續推出公募代表、私募大佬聚焦“十三五”系列特別報道,詳細梳理和深度挖掘相應行業。本期,記者專訪了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總經理魏鳳春。
創新地位將大幅提升
魏鳳春認為,“十三五”規劃是未來五年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發展方向和政策設計。在投資上,這類總體規劃的機會并非在規劃出臺前的預期以及出臺后的脈沖,而是在其后的五年里。它的意義和價值在于通過講清楚各項議題的輕重緩急,提高了未來產業政策的可預測性。
在這方面,五年規劃與之前十八大報告、三中全會《決定》是類似的。這些報告出爐之前,市場即便期待很高,也很難找到可以集中火力的投資機會。報告發布后也往往不知所以,但在兩三年后發現事情幾乎都是按照當時的文件在走:“十三五”規劃也不例外。欲了解更多股市資訊,請關注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每經投資寶”或“mjtzb2”)
五年規劃在發布前的一年開始籌劃,到當年的秋天黨中央開全會討論,出建議;到第二年的兩會,出規劃全文;第二、三兩年細分領域的五年規劃會紛紛出爐。全會討論出的建議,會比第二年的規劃全文更加簡要,且無論是建議還是全會上對建議的說明和總結,都不會涉及數量化的目標。這些數量化目標會在第二年的規劃文本中列出。
魏鳳春預計,“十三五”規劃會把創新驅動放在更高甚至核心位置,科技及科技政策的地位也會大幅提升。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創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其核心思想是中國需要轉為靠內需驅動經濟增長;那么“十三五”是直接將關注的重點從需求從何處來轉為效率從何處來,更加徹底地轉向供給的管理。
這一轉變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逐漸走出趕超經濟的現實,還有宏觀經濟管理走出“調控”,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體現。欲了解更多股市資訊,請關注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每經投資寶”或“mjtzb2”)
關注六大細分產業
在細項的產業政策上,魏鳳春認為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智能制造。關于制造業的地位,《中國制造2025》講得非常清楚,“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該規劃的主線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而融合的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這方面的內容非常有可能成為“十三五”規劃的重頭戲。
二是新材料。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強基”,其中之一就是基礎材料,新材料在“十三五”規劃中的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尤其是石墨烯和3D打印材料。
三是農業信息化。這是現在的熱詞,農資電商、農業生產和養殖與互聯網、智能設備的結合等都屬于農業信息化,這是農業產業領域的新想法中較重要的部分。
四是“互聯網+”。它是國內經濟轉型在技術層的總綱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農業信息化都可以講是廣義“互聯網+”的子議題。在服務業,“互聯網+”同樣有廣大的空間。
五是溫室氣體減排。環境議題在未來五年規劃中的提升應有普遍共識,比如溫室氣體減排。以去年的習奧會為標志,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性在最近兩年大幅上升,在“十三五”規劃中預計也會獲得更重要的地位。
六是軍民融合。“一帶一路”、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制造2025》對軍工產業的促進都是非常明顯的。《中國制造2025》認為,制造業的升級,除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就是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中國軍工必須積聚全社會全產業鏈的力量。現在上市公司大量吸納軍工資產,只是事情的開始。欲了解更多股市資訊,請關注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每經投資寶”或“mjtzb2”)
魏鳳春最后表示,改革的地圖是三中全會《決定》,發展的地圖就是“十三五規劃”,通過求新來求進,在政策面和產業面上已經是不爭的方向。拿到“十三五”規劃,再結合2013年末發布的城鎮化規劃、2015年的《中國制造2025》,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怎么走,圖景就會相當清晰。
----------------------------------------------------------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每經投資寶微信號(微信搜索“每經投資寶”),獲取更多股市資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