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3 21:58:42
11月3日起在上海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就緊密呼應上述主題,智能制造亮點頻閃,當仁不讓地成為本屆展會的最大亮點,一批制造業重點發展領域的技術與行業解決方案的亮相,讓人提前感受到工業智能化帶來的驚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記者 夏冰
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讓制造業站在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口上。
11月3日起在上海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就緊密呼應上述主題,智能制造亮點頻閃,當仁不讓地成為本屆展會的最大亮點,一批制造業重點發展領域的技術與行業解決方案的亮相,讓人提前感受到工業智能化帶來的驚喜。
智能制造亮點頻閃
本屆工博會首次移場國家會展中心,展會規模和參展企業雙雙創下歷史之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工博會現場采訪注意到,今年展會的9大專業展均瞄準《中國制造2025》戰略,聚焦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緊跟產業發展趨勢,不僅體現出行業的創新融合,更有許多中外名企大斗最新技術產品。
今年越來越多的展商在融合、創新上做足文章,企業一改傳統只展示單體設備的模式,而是代以展示整個集成多項制造技術的整體生產線和整體解決方案的形式展示,體現出“智能化、數字化”工廠高效、節能的特點。
比如秦川機床展示了兩臺齒輪機床配一臺機器人形成的自動化生產島;發那科公司展示了一條可柔性選配產品、擴展加工能力、多臺機器人和機床組成的“定制化柔性化裝配生產線”。蘇州博眾精工首次亮相,展示了世界最先進的七軸機器人的“濕巾貼蓋流水線”。上海明匠智能系統公司發布的智能網關“牛頓1.0”操作系統,被有的業內人士評價將成為開啟“互聯網+工業”的萬能鑰匙,讓所謂的工業4.0變得觸手可及。德國“工業4.0”的倡導者——西門子公司現場演繹了基于TIA博途工程平臺的全集成自動化解決方案,詮釋了數字化的理念、全集成自動化解決方案和微型數字化工廠。
“這次帶來的新技術,也是繼去年工博會上明匠智能發布國內首條國產化工業4.0生產線后,在工業4.0領域內的又一重大突破。”上海明匠智能系統公司總經理陳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內制造業基本采用人工制造或基本設備制造,尚未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生產聯動,對設備產能、效率、生產工藝參數等多方面的生產信息未能達到實時掌握的程度,制造管理模式較為粗獷,這是當前中國智能化道路的一大障礙。
陳俊說,中國企業工業4.0的現實路徑,就是能夠找到開啟工廠內不同設備互聯互通的“鑰匙”,進行多協議、多通訊通道的轉化,實現大數據云技術對制造業的信息化集成,明匠智能的智能網關牛頓1.0系統,恰恰能打破這一局面。
對此,工博會現場一業內不愿具名專家對記者表示,諸如明匠智能的工業4.0改造方案這樣的操作系統,可以看做是非常“接地氣”的中國工業4.0制造業的升級方案。與西門子、三星等國際廠商相比,明匠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國內廠商可以在不更換原有設備的基礎上,解決國內低端(電氣化)生產設備與先進工業4.0技術之間的信息對接問題,實現工業4.0的升級,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縮減工廠的升級成本,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
長征六號特點是綠色環保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中指出,要通過創新驅動來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不同于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和德國的“工業4.0”戰略,《中國制造2025》更強調在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中實現對傳統制造方式的顛覆。
展館會場上,工信部確定的2015年“智能制造”46個試點示范項目也在工博會上集體亮相,示范項目覆蓋了38個行業,分布在21個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展區看到,這里的展示突出了制造業重點發展領域的技術與行業解決方案,凸顯了智能制造,這為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馬靜介紹,本屆工博會成為展示中國“智”造的重要平臺。其中,自動化和機器人展區面積是去年的1.5倍,首次新增家用機器人和航空航天展區。
作為本屆工博會新設展區的航空航天技術展,亮點很多,神六火箭軍用裝備、航空新材料等代表中國先進航空航天制造技術的展品都被集中展示。記者在航空航天技術展區看到,我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神六火箭、國產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航空自動化制造裝備、軍用裝備、航空新材料等代表中國先進航空航天制造技術的展品也都被集中展示。
另外,北斗衛星導航技術應用展亮點紛呈,來自國內導航產業的8家軍工央企集團、科學院、大學和業內企業的亮點項目和產品在會上登場,尤其是航天科技長征六號運載火箭、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網、上海微小衛星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和大量行業應用優秀解決方案和產品等,都還是首次在工博會上公開展示。
長征六號總設計師張衛東介紹道,長征六號屬于新一代運載火箭,主要特點是綠色環保,這也是一個趨勢。綠色環保對于我國的火箭動力是一個關鍵性的突破,實現了從常規至綠色無毒的巨大跨越。新一代的運載火箭實現首飛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后續都將沿著這樣的趨勢進行發展,很多新技術也將逐步得到驗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