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9 01:13:2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左越
消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同樣一件商品,有的人單純認為是滿足自己需要的消費,而對于有心人來說,卻能從中窺得行業的發展,甚至以此為契機尋找到投資的機會。
在11月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多位投資大佬及上市公司高管把脈消費行業發展現狀,揭示新常態下消費升級新趨勢帶來的投資機會。
消費新趨勢受關注
消費行業無疑是受宏觀經濟影響最為直接和明顯的行業之一。在當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下,消費行業表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特點,這樣的兩重天景象分別表現在線上線下以及各個消費細分行業之間。
深圳前海冰冷睿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書淵在第四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提到,我國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慢慢過去,進入一個新階段,以前解決的是溫飽問題,現在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用一個簡單的詞概括就是“小康”,所以相對來說文化產業等進入一個新趨勢。
上海尚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石波則表示,白酒、牛奶等消費行業,線下的市場增速都變成了接近個位數。但網上的消費還是非常熱,過去四年,整個電子商務市場增長非常快。
事實上,處于消費行業的公司對整個產業的冰火兩重天感受更為直接。貴州百靈(002424)董事、總經理牛民也提到,從目前來看,整個醫藥消費受到整個宏觀經濟下行經濟壓力,影響是有的,但沒有那么嚴重,仍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貴州百靈所在的中藥行業整體表現也還可以。
何書淵表示,“消費新趨勢其中一點就是體驗式營銷,人們只有嘗過了才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然后去問一下周圍的人,首先是關注產品。然后再跟他們的銷售團隊,管理團隊溝通之后,從他們的思路和經營上去判斷(是否值得投資),這是我們進行投資的兩條核心路線。”
而在大消費領域,醫藥行業的被動式消費特點又與其他細分消費行業有所不同。在牛民看來,目前大健康的消費非常火熱,增長力強大。而在貴州百靈“從藥而醫”中,同樣滲透著體驗式消費這一消費新趨勢。
牛民在第四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提到,體驗式消費同樣對上市公司益處良多。“通過體驗式消費,使得具有三重身份的那部分人——既是我們的消費者,也是投資者,還是這個產品的粉絲,他們的關注度和以往未能被企業經營者體會到的消費痛點得以反映。所以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講,無論是消費的哪個行業,真的要去更多關注消費者的體驗。”
上海世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家琳則表示,哪怕是被動消費,還是有機會把它轉化成偏主動的消費,提升價值。消費行業還有一個典型新趨勢就是分享機制。“我的理解是互動,雙向的消費。”
石波:投資消費先做消費者
投資大師巴菲特和可口可樂的故事,多年來一直是投資領域的佳話。陽光私募上海尚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崇尚價值投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公司董事長石波表示,要想做偉大公司先要有偉大產品,而投資消費行業,要先做消費者才能再做投資者,要去嘗試企業的產品能否讓你上癮,是否擁有吸引力和用戶黏性。石波說,“比如RIO酒剛出來時,我去買就發現在東北的一個小超市里都能買到,他的貨已經鋪到那里去了。再比如我也看《花千骨》,它有很大的流量,IP上升很快。”
而這就是選擇投資標的時要考慮的第一點,即產品;第二點是渠道,用產業鏈法去調研公司;第三是看管理層,要去和管理層打交道,在我看來,看公司最核心是看人,投資的本質還是投資人;第四則是執行力,看企業說過的話承諾的事是否完成,這就要時時跟蹤公司、調整投資計劃。
在石波的投資體系中,一直強調“拐點行業支點公司”。也就是說,選擇那些從供過于求到供不應求的拐點行業,再從中選擇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支點公司。事實上,消費領域涵蓋面極廣,在石波看來,其中教科文衛體五大產業值得關注。
石波提到,過去實物消費已經到了極限,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但是教科文衛體這五大產業出現了新的消費熱點。比如教育,已經成了家庭開支中上升最快的一部分,受益于政策的放開,教育行業會迎來行業拐點。衛生醫療是剛需,仍保持了很高的增長。另外是體育,只能用“井噴”兩個字來表達,體育的娛樂的消費都在蓬勃發展。
再比如文化產業,大家對于精神層面娛樂的需求在井噴,但供應是嚴重不足的,以前文化產業的優秀IP是非常不足的。而目前中國這幾年制造業產能過剩,社會上有一些焦慮情緒,同樣對娛樂文化產業就有更多需求,這就像美國、韓國在金融危機之后文化產業迎來大發展一樣。網絡文學、視頻、游戲都會出現新的消費需求以及其帶來的投資機會。
同時,石波還注意到了新消費主體——85后、90后的消費趨勢。石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了偶像經濟、藝人養成、IP養成,通過互聯網、社區和粉絲變成一個藝人、IP養成的產業。這是屬于90后的消費新熱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