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5 02:19:04
2015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堅信“攜起手來好過冬”,由相殺到相愛,紛紛開啟了收購合并模式:滴滴快的、58趕集、美團大眾、攜程去哪兒……據統計,并購總額已經達到625億美元。特別是“有錢任性”的阿里一路不停地投資收購,足跡遍布民生各個領域,總量已是去年的3倍。
阿里一路并購圖什么
10月16日,阿里掏出43億美元現金,全資收購優酷土豆??墒橇畲蠹颐曰蟛唤獾氖?,為什么阿里一路燒錢收購了互聯網的半壁江山,股價卻一路下跌呢?
近兩年來,馬云比他“背后的女人”們還能買買買:UCWEB、高德、快的、美團、蘇寧、優酷土豆……我們不難看出阿里打造互聯網一站式入口的野心。
我們先從阿里收購優酷土豆說起。阿里圖什么?一是社交,二是視頻。阿里在用戶黏度最高、最活躍的社交領域遲遲無法發力,陌陌、來往、釘釘都遠不能與微信抗衡。就連相關的社交平臺也受到“連累”,今年好不容易獲得廣告盈利收入的微博開始有了漂亮的財報,但其為淘寶站臺的商業化性質也使得用戶活躍性同比降低7%。就在此時,微信的用戶活躍性則同比上漲了41%。
“互聯網+”的口號在中國喊得很響亮,但歸根結底,互聯網+的是什么?是三樣東西:搜索、交易、社交。
它們分別對應著我們的BAT——百度、阿里和騰訊,抑或是美國的三巨頭——谷歌、亞馬遜、Facebook。它們的本質其實都是廣告公司。僅谷歌自己就占了美國2014年全部互聯網廣告營收的47.4%,Facebook也占到了7.1%。
無論主營業務是什么,社交是提供最多用戶行為數據的來源。Wired調查也顯示,70%的顧客信賴用戶產生的信息和推薦的內容,而不是商家硬植入的廣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谷歌積極研發了“谷歌+”SNS社交網站,并收購了優酷土豆真正的鼻祖Youtube。Facebook接連買下年輕人更喜愛的社交工具Whatsapp和Instagram。阿里,或者是京東騰訊的“京騰計劃”同它們一樣,都是在為更好地深耕用戶數據、提供針對性廣告服務鋪路。
再來說視頻。相比百度的愛奇藝和騰訊的騰訊視頻,阿里獨缺視頻網站的終端環節。擁有諸多上游影視版權的阿里影業,目前只能通過自己的天貓魔盒在互聯網電視渠道進行變現。
美國在線視頻網站Netflix因為成功進軍Virgin America的機頂盒,并且利用大數據按用戶喜好量身定做了爆紅網劇《紙牌屋》,三年內股價上漲了1000%。
阿里現在反其道而行之,整合電視觀影渠道。收購優酷土豆后,如果學習Netflix或者HULU(一家美國的視頻網站)模式,進一步收集觀眾對廣告、內容的偏好數據,縱向可以在內容制作和后期推廣上呼應阿里影業和傳媒,從而降低內容獲取成本;橫向可以在后臺打造通用賬號,用一個賬號把微博、淘寶、支付寶、優酷土豆、螞蟻金服上的信息整合起來,得到一幅完整的用戶畫像。到時候,視頻出品方便可以利用大數據,推斷觀眾喜歡收看的節目類型,同時也可以申請到更多來自螞蟻金服的貸款。難怪阿里投入重金布局文化娛樂產業。
仔細看一下2014~2015年的投資清單,O2O領域BAT三家廝殺慘烈,百度投得最多的是教育,阿里投得最多的是娛樂,而騰訊投得最多的是老本行——游戲。
資本市場為何“不買賬”
現在就該說到文章剛開始拋出的問題了,為什么阿里的股價一路下挫?百度的多次收購也伴隨著股價下跌,而騰訊卻一直保持相對平穩。
除去美國市場對中概股的質疑和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美國市場對待投資收購一向持謹慎保守的態度。
相比與技術型伙伴的合作,與市場型伙伴合作時,投資者會有更高的不確定性。對此美國有專業市場分析人士評論說,阿里巴巴和百度除了各自龐大的市場和規模,它們的創新程度并不夠,“科技公司不以技術為導向卻更像傳統的生意人”。
阿里和百度把投資太多地轉向了與主營業務和科技創新無關的行業,使得霧里看花的美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疑慮又加深了一層。
阿里在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巨大、傳統產業市場遇阻且向線上轉型緩慢、人口紅利持續釋放這樣一片特有的溫潤土壤中成長,并嘗到了甜頭。它著眼于市場入口的搶奪和流量的壟斷無可厚非,國內的媒體以及用戶也大多是一片贊譽之聲。
但敏銳的華爾街仍嗅到了不利的味道。阿里逐漸減緩的網站成交金額增速,預示著他逼近了自身的瓶頸。核心技術壁壘及技術創新血脈有待提升的阿里,是否能再倚仗天時地利人和,與美國互聯網巨頭并駕齊驅?華爾街至少表明了他們的態度,他們減少了“賭注”。
科技創新是巨頭們不敗的法寶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美國,微軟、谷歌、亞馬遜三大科技巨頭不久前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業績爆棚,一天之內三家公司的市值新增了1000億美元。這一輪上漲后,目前美國市值最大的5家科技公司總市值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而這三家公司的共同點就是壓縮成本、科技創新。
其中以技術驅動的云服務成為最賺錢的業務,營收幾乎都同比增長了70%。電商巨頭亞馬遜表示,終有一天,云服務的總體業務收入將超過其最核心的零售業務。而谷歌首席執行官也說:“世界上所有的生意最終都會運行在云上?!比绻麑Ρ瓤窗⒗飫倓偝鰻t的第三季度財報,以及當天應聲而漲的股價,大家也可以發現,阿里最快的增長、讓華爾街最滿意的答卷也恰恰是來自云服務。
從財報數字來看,收入的穩定增長、成本的控制以及云服務的高速增長,是美國互聯網巨頭第三季度財報業績亮眼的主要原因。但再深入一些來看就會發現,業績的集中爆發,與這些巨頭在經營上的長遠戰略思考和及時有效的調整變革密不可分。
我們經常聽說,美國的互聯網投在了高科技,德國的互聯網投在了工業化4.0,中國的互聯網投在了O2O。在美國,沒有什么比谷歌的布局更加廣泛。在成立母公司Alphabet后,除了傳統優勢業務搜索、移動、視頻外,谷歌在物聯網、無人汽車、生物科學等領域的拓展也隨著架構的調整而進一步浮出水面。谷歌的例子或許最好地證明了實現盈利和大力投入的研發兩者的關系若能處理好并不矛盾。在傳統優勢業務領域深耕,根據行業變化對自身不斷革新,并努力開拓和探索新業務,是這些巨頭立于長久不敗之地的制勝法寶。
而阿里的做法完全不同,積極搶奪市場、大舉吸納流量、吞并入口似乎成為其近兩年發展的重心。在O2O領域、電商周邊、移動互聯網領域、社交軟件、文化傳媒、物流及金融方面,阿里都有所動作。如此頻繁而多元化的收購行為,比較令人難以相信阿里是基于技術整合而進行的收購。相反,這更像是傳統的市場壟斷行為,通過壟斷流量入口建立起阿里巴巴帝國。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BAT大鱷進入“三國時代”,而小魚們此時則面臨著“合縱連橫”的戰國風云。合眾弱以攻一強,抱團取暖以度過寒冬,或者事一強以攻眾弱,背靠BAT大樹好乘涼。
無論選擇了哪條路,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聯盟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中國互聯網公司要想最后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必定要走一條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不斷提高自身研發能力、腳踏實地深耕用戶精準營銷的長遠之路。
其路漫漫,其心可求。阿里未來也許能作為一個盈利機構在中國市場的土壤上繼續開花結果,但我們更期待看到的是,其對寶貴資源和龐大規模的充分整合,能創造出令世界為之折服的新科技,帶領中國走向新的互聯網紀元。
(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