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0 23:42:08
“2015年,公司各項經營目標圓滿完成。我們實現了2012年以來觸底反彈,市場表現穩中有升,各種市場問題與不足得到有效解決,與去年同期相比,主導產品的市場價格與占有率出現回升。”五糧液董事長劉中國在12月18日的五糧液廠商共建共贏大會上透露。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每經記者謝振宇
“白酒大王”五糧液走到了新的歷史拐點。
“2015年,公司各項經營目標圓滿完成。我們實現了2012年以來觸底反彈,市場表現穩中有升,各種市場問題與不足得到有效解決,與去年同期相比,主導產品的市場價格與占有率出現回升。”五糧液董事長劉中國在12月18日的五糧液廠商共建共贏大會上透露。
近年,普五遭遇市場調整,流通價格和出廠價目前仍“倒掛”,控量保價是五糧液營銷工作的階段性主旋律。
劉中國表示,應對價格“倒掛”現狀,將給予經銷商一定的支持政策,但2016年將逐步取消,普五價格擬恢復性上漲,希望出廠價能從目前價格走向689元/瓶,甚至729元/瓶。
謀建廠商利益共同體
“道一聲‘大家辛苦了’!”12月18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五糧液廠商共建共贏大會在宜賓召開,劉中國講話伊始向在場上千名經銷商表達了謝意。
劉中國說,2015年,五糧液呈現出了一些較好的態勢,“全年主導產品價格穩中有升,逐步上行。”他同時指出,這一趨勢目前還很“脆弱”。
對于一些五糧液經銷商來說,亦希望廠家政策盡快明確。經銷商李杰(化名)表示,對普五如何賣還沒有底,“先看廠家公布的明年政策。”
在上述會上,劉中國指出,目前,大家關注的焦點相對以前更加集中:一是普五價格‘倒掛’問題,怎樣解決經銷商盈利的問題;二是市場秩序與管理。“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較,五糧液還缺乏靈活多變、行之有效的手段,相反,公司的市場規劃與整個團隊的落點執行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執行效率和效益、市場還有一定的差距。”
面對行業調整的新常態,廠商該怎么辦?五糧液集團董事長唐橋提出,廠商必須通過創新去贏取發展。他希望五糧液和運營商能“創新合作”,“構建廠商利益共同體”。
未來廠商合作如何能“1+1>2”,唐橋指出,運營商要做到:一是要觀念創新,由坐商變行商,著力于找到顧客的需求點、創造自己的價值點;二是精耕細作,切實做好五糧液品牌的市場營銷,著力于穩定價格、提升份額;三是資源整合,做好公司全價位、全產品線的產品組合,著力于拓展渠道、掌控終端。
3年來首現觸底反彈
李杰是普五湖南某縣級市場的經銷商。他表示,2015年,普五銷售走勢不錯,但因為流通價格不高,目前終端零售價也不到700元/瓶,實際難以有更多利潤。
劉中國指出,目前,渠道高位庫存已經消化到最合理狀態、內部服務支撐體系逐漸完善、品牌市場布局得以梳理和優化、價格保持向上提升的良好趨勢,綜合來看,主業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復蘇態勢。
五糧液副總經理朱忠玉在12月17日下午的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今年1~10月,公司整體銷售實現了預期目標,五糧液、五糧特頭曲、尖莊等品牌均實現增長。
關于營銷體制機制的變革,五糧液正在推進。朱中玉表示,在營銷機制上,公司實現改革,今年強調商家轉型,渠道扁平,直供體系的構建。此外,單獨成立五糧醇、特頭曲、系列酒三個子公司,已進入獨立運行的銜接階段,明年將獨立運行。
從五糧液高管們的表態可以看出,公司已經逐步走出行業低谷。實際上,2012年以來,五糧液受行業調整影響,業績持續走低。從2012年272億元的營收高峰,隨后兩年分別為247億元、21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五糧液重回增長軌跡,1~9月實現營業收入151.31億元,同比增長0.42%。
圖謀2016年普五再漲價
普五的價格,對五糧液和經銷商來說,一直是根緊繃的弦。
李杰坦言,在廠家政策未明了前,“價格賣高了,可能銷不出去,賣低了又不賺錢。”
理順普五價格體系,成為五糧液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五糧液動作頻頻,8月,上調出廠價到659元/瓶。
“8月3日到現在,普五流通價格620~630元/瓶,與正常出廠價還有一定差距,將以市場支持形式反饋市場,市場支持將一直延續到2016年一季度,價格體系穩步上升,確保運營商獲得更好的市場回報。”劉中國說。
劉中國表示,2015年,五糧液信守承諾,實現全年價格穩中有升、逐步上行的趨勢。但目前,這個趨勢剛剛開始,還需不斷施加推力與拉力。
劉中國希望,普五價格未來能夠逐步向上恢復,“2016年,若進貨價以659元/瓶繼續向上走,公司將調整后的相應收益用于加大市場投入或渠道支持。我的意思是說,從659元/瓶應該恢復到689元/瓶,或729元/瓶,這樣公司可以加大市場投入和品牌維護等。”
眼下,普五仍然“倒掛”,劉中國表示,2016年一季度作為過渡,公司將給予市場支持,二季度到四季度將不再執行一季度的市場支持。
有與會券商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算上支持補貼政策,五糧液經銷商經營成本和目前流通價格相比,并不會虧損,但明年廠家若再謀更高的價格,市場壓力毋庸置疑、挑戰不小。
同時,有與會經銷商對補貼政策帶來的連鎖反應表示了擔心,“價格可能會承壓、下調,因為一些大商家拿貨成本低了,為了走量,可能會低價出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