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05 23:35:13
昨日(1月5日),央行聯合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召開發布會,發布《銀行營業網點服務基本要求》、《銀行營業網點服務評價準則》、《銀行業產品說明書描述規范》等9項金融國家標準,新標準將于6月1日實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每經記者 萬敏
昨日(1月5日),央行聯合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召開發布會,發布《銀行營業網點服務基本要求》、《銀行營業網點服務評價準則》、《銀行業產品說明書描述規范》等9項金融國家標準,新標準將于6月1日實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9項金融國家標準中,《銀行業產品說明書描述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服務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規范》3項均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有關,區別于以前由監管部門下發的行業規范,國家標準或將促進相關業務環節進一步規范。
一位中型商業銀行支行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標出臺對銀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會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三部門發布9項金融國家標準
據了解,本次發布的9項國家標準是金融行業規范相關金融服務、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方面的金融國家標準。
其中,《銀行營業網點服務基本要求》國家標準規定了服務環境和功能、服務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出營業網點可選配咨詢引導服務、自助服務、柜面服務、理財服務、智能服務等5類服務功能分區并明確了具體要求,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與之配套的《銀行營業網點服務評價準則》國家標準,則提出了包括營業網點員工主動告知客戶相關服務項目及價格等94項具體評價指標,其中69項基礎性指標包括營業網點需要有必要的緩解、避免客戶排長隊的功能設施和工作措施等,是所有銀行網點原則上需達到的基本要求。
國家標準委網站顯示,以上標準的編碼都是“GB/T”字頭,屬于“推薦性國家標準”。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所謂推薦性國標,是指生產、交換、使用等方面,通過經濟手段調節而自愿采用的一類標準,又稱自愿標準。這類標準任何單位都有權決定是否采用,違反這類標準,不承擔經濟或法律方面的責任。但是,一經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納入經濟合同中,就成為各方必須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性。
北京地區一家商業銀行網點銷售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尚未接到上級行傳達的相關文件,但如果總行開始按照國家標準實施,網點也會嚴格執行。
前述中型商業銀行支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標出臺對銀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會在6月1日前會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積極執行新標準。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指出,標準在規范經濟金融發展秩序、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是政府管理和市場自律的重要手段。未來金融標準化工作要進一步為金融監管提供支持,為金融業發展創建標桿,不斷完善政府與市場共治的金融業標準體系。金融機構應自覺地用更高標準來規范服務,防范風險,不斷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質量。
客戶最關注銀行收費及理財
據悉,《銀行業產品說明書描述規范》國家標準明確了產品說明書應列明產品適合的客戶群、服務費用、預期收益、風險分析等36個實質性要素,要求銀行產品說明書應清楚地描述銀行產品憑據、預期收益、服務費用等改變的期限和方式等,便于購買者掌握銀行產品憑據更新時間及方式,明確預期收益和服務費用改變的時間和條件,將“看不清、摸不著”的銀行產品通過“清晰透明、統一規范”的產品說明書呈現給客戶,有利于金融消費者更加全面、準確地理解銀行產品的使用、收益和風險等信息。
上述商業銀行支行負責人稱,現在個人客戶對銀行關注最多的,一個是收費,一個是理財。收費方面,隨著近年來相關監管部門的嚴格管理,已經清晰透明了很多,但對一些在比較復雜的業務中產生的費用,確實還需要更清晰的規范標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發布的9項金融國家標準中,《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服務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規范》更是直接針對銀行理財服務。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異常火爆,發行規模迅速擴大,加上有商業銀行的信譽背書,尤其是互聯網直銷銀行模式興起之后,可以說此類產品根本“不愁賣”。不過,人為因素導致的“誤導銷售”,甚至“存款詐騙”事件時有發生,不僅損害了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也對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阻礙。
此外,銀行在對理財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方面,一直廣受詬病。此前發生的不少理財糾紛,曾被曝出個別銀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由客戶經理按照客戶需求代填評估報告。
事實上,近年來監管層一直強調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銷售活動應按照風險匹配原則。早在2011年11月,銀監會就出臺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評估做了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商業銀行完成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后應當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告知客戶,由客戶簽名確認后留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