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6-03-07 23:01:24
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中將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建議,近地軌道到月球軌道的地月空間,將是未來人類發展的戰略空間,我國建成空間站、完成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后,應該把地月空間開發利用作為歷史性目標進行戰略規劃。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題:空間站的下一步是什么 中國瞄準地月空間——專訪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孫彥新、王經國
“如果說工業文明大航海時代我們是缺席者,信息文明近地空間開發時代我們是追趕者,那么在未來后信息文明時代中華民族應該做勇立潮頭的引領者。”
談及“十三五”規劃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中將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建議,近地軌道到月球軌道的地月空間,將是未來人類發展的戰略空間,我國建成空間站、完成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后,應該把地月空間開發利用作為歷史性目標進行戰略規劃。
載人航天對國家科技和社會發展有強大帶動牽引作用
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前,我國航天人才流失嚴重,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缺少優勢,工業基礎相對薄弱。1992年工程正式啟動實施后,以相對節約的投入獲得了巨大的效益。
張育林介紹,從航天發射場和航天器制造,到測控通信等各大系統,在載人航天工程的帶動下,航天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航天人才隊伍得以保留、發展、壯大。
航天對國家總體科技水平的輻射帶動作用,已經被美、俄等國家的實踐所證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同樣也牽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現代工藝、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的快速進步,成為國家科技水平的標志性工程,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觀體現。
除世界普遍規律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資源有限、科技水平相對不高的條件下,獨創了大型系統工程組織管理模式。如今,這種模式已經在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專項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軟件”。
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搶占未來太空探索制高點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載人航天對一個國家整體實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世界各主要國家如今紛紛布局未來的載人太空探索。
張育林介紹,美國提出了重返月球、載人小行星探測、載人火星探測等發展方向,俄羅斯雖然面臨經濟困難,但始終難舍登陸月球的雄心,歐洲把建設月球基地作為規劃的討論內容,日本和印度也在做月球探索的積極努力。
張育林說,翻開世界地圖,各個大洋中的任何一個小島礁都會吸引相關國家去占領;仰望星空,近地空間的軌道資源也日趨緊張。盡管后信息文明是什么還只能看出一點端倪,未必看得特別清晰,但各國都在超前謀劃,搶先部署。特別是美國,提出了控制太空、主導太空的理念,意圖在人類未來的新戰略空間擁有規制制定權和控制權。
地月空間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空間
與美、俄兩國在當年美蘇爭霸背景下發展載人航天把政治影響作為主要目的不同,我國載人航天更加遵循科技發展本身的規律,通過持續的技術突破,一步一個臺階,走的是一條累加進步、可持續發展之路。
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驗證空間站建造需要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完成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2020年前后,將建造3艙段60噸級的中等規模空間站,完成第三步。
空間站之后是什么?張育林介紹,相關部門和專家已經開始謀劃,并且有了目標指向——地月空間。
人類最容易獲取的資源是太陽能,雖然在地面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但在太空卻可以高效利用轉化為電能。目前人類發射到太空的最龐大物體國際空間站有400多噸,而一個工業級的太陽能發電站達到上萬噸,靠從地面發射來建造空間太陽電站幾乎是不可能的。
張育林說,太陽能發電最主要的部件是電池板,其原料是二氧化硅,而這是月球上隨處可見取之不盡的資源;月球極地和地月空間的小行星上有水,可以電解成氧氣和氫氣,作為航天器的推進劑。這兩個條件結合起來,使地月空間建造太陽能電站成為可能。
除了能源,地月空間還可為人類發展提供高位置資源、礦產資源等。張育林認為,開展地月空間載人航天活動,既是我國三步走戰略的有機銜接,也可以為火星探測等深空載人探測奠定基礎。
“因此,謀劃我國載人航天未來發展,既不會是簡單地登月,也不會是目前很難實現的載人火星探測,而是從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角度,通過持續的技術突破和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謀求開發利用地月空間。”張育林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