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31 19:08:00
3月31日, 浙江銀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傅平江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在不良貸款處置方面, 2015年浙江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968億元,年末不良率由上年全國第7位降至第10位。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3月31日, 浙江銀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傅平江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在不良貸款處置方面, 2015年浙江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968億元,年末不良率由上年全國第7位降至第10位。
“我們局指導銀行業協會在全國率先搭建銀行業押品資產交易信息平臺,目前已有200余家銀行機構通過該系統向社會發布押品信息,促成交易360多筆、15多億元。與此同時,在浙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嘗試新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例如,信達資產浙江分公司嘗試不良資產處置與‘互聯網+’融合,2015年通過淘寶網資產平臺處置不良資產68戶、成交57戶,成交金額6.05億元。”傅平江介紹到。
針對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擴展、過度融資、脫實向虛等問題,傅平江進一步表示,該局早在2013年就開始試點授信總額聯合管理機制,該機制的實施有利于遏制“兩鏈”風險傳導擴散,也有利于構筑新型銀企關系。
數據顯示,2016年2月底,試點企業達2.3萬余家,占全部授信企業的18.6%;實施后授信總額壓縮了230億元,壓縮幅度3.5%。
具體到“兩鏈”風險,傅平江亦分析指出,浙江銀監局開發企業擔保圈風險識別工具,推動各方在恰當時機介入化解關鍵點企業風險;試點探索三個清單一張網,建立企業欠息清單、重大風險企業清單、逃廢債線索清單和銀政企三方聯動的信用風險防控網;積極推動地方政府發揮政策性擔保體系在置換出險企業擔保的作用,阻隔擔保鏈風險蔓延。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獲悉,在供給側改革方面,浙江銀行業積極在金融供給端進行對接和發力,進行了積極的先行探索。
對此,傅平江表示,該局鼓勵設立科技專營支行和專營部門,積極爭取投貸聯動試點,幫助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支持; 出清僵尸企業,支持穩妥有序去產能;引導理性融資,多措并舉推動去杠桿等等。
杭州銀行行長宋劍斌也分析指出,根據供給側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要求。該行圍繞資源優化配置、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把推動經濟供給側改革與自身轉型發展緊密結合,改革管理機制,聚焦國家政策鼓勵和支持的重點領域,增強金融服務能力,做細分行業價值鏈專家。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杭州銀行科技文創企業客戶數達到4000多戶,累計貸款投放超千億元,融資余額206億元,占全部貸款的10%左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