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理財不二牛 2016-04-08 07:48:57
前兩天看到秦朔朋友圈發了一篇文章,標題十分吸引我,叫做《我不愛買基金,因為不想做“韭菜”》?!熬虏恕币话阒傅亩际枪擅瘢r有把基民叫做“韭菜”的。點開之前牛妹做好了被正面顛覆的準備,看完后感到并沒有。
每經編輯 宋雙
前兩天看到秦朔朋友圈發了一篇文章,標題十分吸引我,叫做《我不愛買基金,因為不想做“韭菜”》。“韭菜”一般指的都是股民,鮮有把基民叫做“韭菜”的。點開之前我做好了被正面顛覆的準備,看完后感到并沒有。
文章開頭就說:
“跟大多數中國的散戶投資者一樣,我不愛買基金,甚至拒絕買基金。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不想做‘韭菜’。”最后的結論是,“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別人,這是一個選擇。但在我看來,想要戰勝市場,只要一條出路,就是做自己的主人。不過,隨著A股市場越來越成熟,發展越來越健康,我個人不喜歡投資基金的想法或許會轉變。”
中間他所列舉的不愛買基金的理由,主要是大部分公募基金產品長期以來沒有體現出明顯的賺錢效應保守投資者詬病、羊群效應及股票基金最低倉位太高導致風險太大、老鼠倉屢禁不止、公募基金人才流失嚴重等幾個問題。
當然,有些觀點還是讓人感到很贊同的,比如
“希望大家明白一點,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專業才去買基金。買基金同樣需要做研究,而所謂的專業性,還體現在‘不盲從’這一點上。”
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資深的財經記者,相信其寫作的出發點是為了廣大投資者著想,希望大家認真思考,多賺少虧,盡量選擇安全可靠的投資品種,不要當“韭菜”。
但就這個命題和結論而言,我卻有著完全相反的看法。既然都是為了大家好,我也不妨談一談。那就是,我認為公募基金是普通人理財的最佳工具。如果不想當“韭菜”,那就大膽買基金吧。
為什么呢?看來要給大家重新介紹介紹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
是指受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非特定投資者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這些基金在法律的嚴格監管下,有著信息披露、利潤分配、運行限制等行業規范。
更通俗點就是,公募基金是受法律嚴格監管的,并且是信披完整的、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發行的一種投資理財產品。
這幾點相當關鍵。這年頭,買啥先要圖個安心才能再說其他。如果產品本身就是由不靠譜的公司或個體發行的,缺少法律可依,宣傳時把盈利吹得天花亂墜,那么你還能指望TA規范運作嗎?而公募基金公司大可以讓人放心,暫時還沒有草臺班子,股東主要是銀行、券商、上市公司構成,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類型。
公募之所以叫做公募而不是私募,也就是說大家都可以買。不管你窮還是你富,你都買得起。而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托產品等等這些門檻都不低,沒個50萬、100萬你根本夠不著,就連銀行理財產品最低也要5萬,但公募基金卻是一個沒有門檻的產品,你只買10塊錢都可以。而且公募基金的管理運作受《基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監督,再加上證監會、中國基金業協會雙管齊下,一有事就會發公告,還要定期公布季報年報,賺多少虧多少一目了然,操作買賣也可以看個大概,而其他的你連大概都看不上。
因此公募基金盡管門檻低,但是要求高,說是目前投資理財產品當中監管力度最大、最透明的一種,絕不為過。
反倒是有些為高凈值人群打造的產品,神神秘秘的,背后究竟投的啥,我們也不是很清楚,因為TA不會發公告。如果你很有錢要買門檻高的,合同一定要看仔細才行。前段時間不就出了個大新聞嗎,有私募提管理費吃相太難看,雖然他的合同上確實是這樣擬定的,他沒有違規,但是事情傳出來惡心了千萬人,還驚動了中國基金業協會。而不合理收取管理費這種陷阱在公募不可能發生,我查了一下,不算其他費用,現在公募基金中管理費最高的也就2.5%,按年提取。
再來看看公募基金的品種。公募基金主要分為五大類,即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QDII基金,并且主動型和被動型兼備??梢?,公募基金的資產配置是很多樣化的,并不是只炒股而已,不能以偏概全。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產品的豐富性在各類理財產品中也是領先的,不論股票債券還是境內境外,都基本已經有產品涵蓋了。不同標的的產品風險當然有高有低,顯然你有很多不當“韭菜”的選擇。如果說買基金就是當“韭菜”,那我覺得這是對買跑路P2P產品的廣大“咸菜”的不尊重。
因此,要判斷公募基金好還是不好,該不該買,起碼應該對公募基金的特點有一個完整的介紹。至于那篇文章中提到的目前公募基金的一些問題,我們也不妨也來研究研究。
首先,公募基金到底賺不賺錢?是不是飽受投資者詬???
去年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即《中國基民生存狀態報告:超六成盈利中國大叔是主力》。文章基于《基金投資者情況調查分析報告(2014年度)》寫成,該報告是由中國基金業協會設計的一份67個問題的調查問卷,再組織82家基金公司、13家獨立銷售機構歷時數月調查收集,最終在56890份大樣本上統計分析而成的,應該很具代表性。報告顯示,相對于股民所謂的“十人炒股一賺二平七虧”,基民“存活率”則高得多,老基民比比皆是。投資時間在5年以上的基民占比最高,達到42%;投資年限在2至5年的占比為17%;“基齡”在半年以內的為12%。
支撐投資者長期購買基金的動力是什么呢?當然是收益率了。就2014年來看,61%的基金投資者盈利,其中有11%的人賺到30%以上,27%的人收益在10%至30%之間;僅有6%的人虧損超過30%,虧損小于30%的人也只占10%??梢?,飽受詬病這個結論下得有些隨意了。
其次,羊群效應。我是贊同不論做什么投資都要先研究的,不能盲從。理財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比你領薪水的難度低,天上不可能掉餡餅只會掉陷阱,不要認為理財就是不勞而獲。做股票講究大家恐慌我貪婪,買基金也是一樣的。不管是主動產品還是被動產品,買點和賣點其實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均是為你所用,買基金也是做自己的主人,你可以隨時炒掉某只基金。但比起炒股,買基金對于市場判斷的要求和難度相對小得多。
我身邊有一位去年年底將股票徹底清倉、轉而投入基金懷抱的朋友,清倉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三個字:炒股太累了。其講了一句至理名言:你不可能準確預測第二天股市的漲跌,但當前點位究竟是高還是低,你總分得清吧?而這就是基金投資講究的低買高賣,怎么樣,是不是比買股票輕松簡單得多?
第三,股票基金是不是因為最低倉位太高而成為待割的“韭菜”?確實,目前股票基金最低倉位為80%,和指數型基金差不了多少,高倉位放大了投資風險。但是在這個規定出臺之前,絕大多數,注意是絕大多數股票型基金都已經成功轉型成了混合型基金,享受0%-95%的靈活倉位限制了。目前普通股票型基金僅剩下167只,而偏股混合型基金已經超過1200只,股票基金早就不是權益類基金的第一大品種了,現在是混合型基金的天下,而混合型基金并沒有最低倉位的憂愁,你完全可以規避股票型基金。所以這一條擔心也比較多余。
第四,老鼠倉為何屢禁不止?這個的確是現實。據說現在管理部門例行檢查已經變為突擊檢查,直接破門而入,監管力度可謂有增無減。即便是如此高壓之下,公募基金行業自律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總之決不姑息。不過,自從大數據偵查技術運用到追蹤老鼠倉上之后,稽查效果明顯,應該能夠震懾到一些不安分的人。
第五,公募基金人才流失嚴重。這幾年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是很多,尤其是這兩年,辭職還流行寫信,一個比一個有文采,完全可以辦個展覽。不過公募基金經理出走私募之后,能夠延續輝煌、或者創造輝煌的也只是鳳毛麟角,這或許恰恰表明了公募平臺的價值。地球也不是離了誰就不轉了。而基金經理從私募又回流公募的,也不是沒有。奔私說穿了主要還是待遇問題,現在公募基金公司對于人才激勵也越來越重視,事業部制、工作室也慢慢在建設,希望能夠留住和培養更多人才。
說了這么多,不論是買股票買基金還是買其他,我相信你理財的原因絕對不是為了理財本身,也不是為了每天操作貢獻傭金,而是為了存折上資產的保值增值。清楚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理財的目標一定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歌頌單槍匹馬地戰勝市場。如果認為現在A股市場還處在往成熟健康發展的過程當中,那么散戶比起機構更能玩轉市場嗎?恐怕不會吧。
轉載請注明:本文轉自理財不二牛,請關注微信號buerniu518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