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06 01:24:03
魏則西事件啟示我們,既做強公立醫院公益性,又規范與發展市場化的社會辦醫,才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真正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張宏強
近日,大學生魏則西之死,引起廣泛關注。起家于福建一個小鎮的“莆田系”民營醫院,也因而被推上輿論的浪尖。
從“大數據”揭疑似莆田系醫院名單,到網曝民營醫院承包公立醫院科室并賄賂醫生,再到記者暗訪發現一些民營醫院“檢查結果未出,治療方案已定”,傳言紛紛或許不盡準確,但背后存在的問題卻也可見一斑。
目前,網信辦等組成的調查組已開始工作,對涉事醫院的調查也正在進行,工商總局受理了“百度推廣涉廣告”申請,號販子和“網絡醫托”也會被集中整治,相信這些調查和措施,對于民營醫院行為的規范,應能起到一定作用。
民營醫院求生存、求發展,這可以理解。按照國家衛計委網站最新發布的數據,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數已達到43.8萬所,占比為45%,其門診量占全國門診總量的22%。這樣的數據說明,民營醫院在市場化競爭中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醫療資源蛋糕,緩解了整體不足的狀況。
所以,一個基本的判斷應該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渠道應該暢通,社會辦醫應該鼓勵。畢竟,無論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社會辦醫都是改革的重要路徑之一。不能因為出現了問題,就回到“前改革狀態”,也不能因之而質疑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只是因噎廢食,不可取。
但也正如魏則西事件暴露出的,民營醫院的監管,還有很多缺失;民營醫院的發展,還有一些失序。
此次輿論集中關注的,是醫院大量進行虛假宣傳、承包公立醫院科室等問題。
而此前不久,“手術中強行加價”“患者被醫生毆打”等新聞,也都指向民營醫院。這同樣不能忽視。何況,民營醫院已經從原來的男科、肛腸、美容整形等,擴展到了產科、心腦血管甚至腫瘤等“高風險”領域,這就更不能不把監管挺在前面了。
對于民營醫院亂狀,監管部門其實一直在大力糾偏。比如“科室外包”,2000年即被叫停,2004年曾被列入“嚴肅查處”之列,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仍被明令禁止。
但也不能不承認,問題總是比辦法跑得快。
比如,面對信息時代的“競價排名+醫療”,如何形成從資質認定到信息提供的聯合監督?對于民營醫院這樣的市場化主體,如何將監管深入到醫療行為的全過程?社會辦醫蓬勃發展之際,如何完善醫療機構及從業人員信用記錄,并向社會公開?
說到底,對于民營醫院,需要促進其生長,但必須是有序的生長。除了監管,如何給予社會辦醫在醫生從業、醫保報銷等方面以同等待遇?如何實現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差異化發展?如何更大范圍實現包括醫療資源規劃、醫院資質認定在內的信息共享?這些,其實都可以是對社會辦醫的有效服務和引導。
換個角度看,唯有以自律加他律,以管理加引導,更好地形成行業規則、確立嚴格規范,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和信賴,獲得長遠發展。
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官網首頁是行風建設、學術會議、研究進展等內容的是“好醫院”,而掛著24小時在線咨詢窗口、主治各種疑難雜癥的則是“壞醫院”。這固然是揶揄,卻也折射出各自的問題。
魏則西事件啟示我們,既做強公立醫院公益性,又規范與發展市場化的社會辦醫,才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真正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欄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