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24 00:54:59
日前,中國移動等公告稱,將聯合發起成立“招商局仁和人壽保險公司”和“招商局仁和財產保險公司”。業內人士指出,仁和保險是第一個民族保險公司。同時,招商局集團并無直接控股的保險公司,此時布局保險業也有利于集團內部資源產融互動。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中國近代第一家民族保險公司——仁和保險或將迎來復興。
日前,中國移動、民信股份等發布公告稱,將聯合招融投資、前海金控、深圳卓越等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招商局仁和人壽保險公司”和“招商局仁和財產保險公司”。而“仁和”這個招牌正是招商局1875年設立的中國近代第一家民族保險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發起方啟用這個名字,也意味著其對民族保險業復興的期望。同時,招商局集團并無直接控股的保險公司,作為有著豐富保險市場運作經驗的招商局,此時布局保險業也有利于集團內部資源產融互動。
●招商局保險市場運作經驗豐富
5月21日,中國移動、民信股份等公司共同發布公告稱,已于5月20日與招商局仁和人壽、仁和財產簽訂股份認購協議書。
資料顯示,招商局仁和人壽和仁和財產注冊資本均為50億元,股東方出資和持股比例相同。股東里面,深圳市招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分別持股20%,為第一大股東;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7.5%;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5%;深圳市卓越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10%;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5%;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億贊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
據悉,招商局仁和人壽的業務范疇主要包括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業務)、健康保險業務、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分紅型保險業務、萬能型保險業務、上述保險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以及經中國保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而招商局仁和財產的業務范疇主要包括機動車保險(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及機動車商業保險)、企業/家庭財產保險及工程保險(不包括特殊風險保險)、責任保險、船舶/貨運保險、短期健康及意外傷害保險業務、上述保險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以及經中國保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2015年10月,深圳市南山區區長王強就曾在工作會議上透露,招商局集團計劃“復活”由李鴻章1875年創辦的仁和保險公司。
資料記載,1872年,李鴻章奏請試辦輪船招商局,派朱其昂、朱其詔至上海招商興辦。1873年1月14日“上海輪船招商公司”正式開張,半年后改名為“輪船招商總局”。1875年,保險招商局醞釀而生,后更名為“仁和保險公司”。遺憾的是,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民族保險業的發展一路坎坷,保險招商局在歷經仁和保險、仁濟和保險(后更名)的變遷后,于1934年退出歷史舞臺。
保險歷史文化研究專家趙守兵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啟用“仁和保險”的品牌不僅是對民族保險業的致敬,也有利于推動民族保險業的發展,畢竟招商局有著豐富的保險市場運作經驗。
●招商局謀求大金融布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仁和保險”這個民族品牌受時代影響,沒有正常運營下去,但招商局卻一直沒有遠離保險業。
1988年,招商局社會保險公司和工商銀行深圳分行信托投資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同時還收購了倫敦和香港的兩家保險公司,成為第一家進入國際保險市場的中國企業。后因中國平安股權變更,招商局在平安股權已被釋稀為14.3%。僅憑14.3%的股權,招商局無法調動和整合資源,搭建金融平臺,因而在平安保險上市前期招商局將手中股權悉數出讓。
2003年,招商局集團旗下子公司深圳市鼎尊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又與美國信諾保險合資成立招商信諾人壽,雙方各占50%的股份。后期,鼎尊投資持有的股份轉讓給招商銀行,仍在招商局的體系內。
然而,無論是已經拋售股權的平安保險還是跟外資聯辦的招商信諾人壽,招商局集團在保險行業始終處于邊緣,并未直接擁有或者控股保險公司。在政策紅利顯現、驅動著各路資本蜂擁保險業的當下,作為有著豐富保險市場運作經驗的招商局,此時深度布局保險業也屬意料之中。
“招商局金融集團已經擁有銀行、證券、基金等多個牌照,在謀求大金融布局中,保險始終是不可缺的一環,尤其是在當下各路資本都看好保險這個行業,爭搶牌照的大環境中。”某保險從業人員表示,仁和壽險和財險注冊資本金直接就是50億元,這體現了股東方想要在保險行業深入發展的意圖。
分析人士認為,招商局重拾“仁和”保險公司,雖然名號相同,但經營思路將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會跟整個金融布局中的其他行業或者領域產生互動。
據公開報道,招商局集團已有產融結合的規劃。按照招商局的思路,如果保險公司的客戶資源能在集團內部產融互動,或將會發揮更大作用。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前,未能與招商局集團方面取得聯系,無法具體得知招商局在保險行業的布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