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05-31 09:11:25
在連續的降息和降準面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然難以保持在高位。去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可謂一直在“下樓梯”。盡管如此,理財產品背后的隱性投資管理費卻暴利依舊,在部分產品的投資總收益中,銀行最高抽走了47%的收益。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在連續的降息和降準面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然難以保持在高位。事實上,去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可謂一直在“下樓梯”。
盡管如此,理財產品背后的隱性投資管理費卻暴利依舊——某城商行今年5月中下旬到期的一款理財產品的兌付公告顯示,銀行收費與客戶實際收益的比值最高達到了0.87:1,也就是說,銀行收取的投資管理費折合給客戶兌付收益的近九成,而在產品的投資總收益中,銀行無需占用資金、更無需承擔風險,卻抽走了47%的收益。
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年中、節日等重要時點購買理財產品收益率高的“小竅門”漸漸失效,事實上,去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出持續下跌的態勢。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周120家銀行共發行了1012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前一期減少12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02款。保本浮動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共300款,市場占比為29.64%;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712款,市場占比為70.36%。上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86%,較前一期減少0.1個百分點。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2款,市場占比為0.2%,環比下降0.16個百分點。
“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資金的寬松程度高度相關。就央行的態度而言,多次降息和降準為市場補充了數千億元乃至更高量級的資金,讓銀行體系中的資金充裕起來;就銀行的態度而言,銀行存貸比的計算方式較以前有所變化,銀行存貸比壓力有所減輕,同時,銀行對于風險較高的貸款采取收縮態勢,銀行對于高價格攬儲的需求自然也相應有所減少”,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曾對本報記者表示。
管理費切走近半收益
雖然降息、降準對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事實上,銀行隱性收取的投資管理費對于投資收益的切分作用也不可小覷。
某總部位于西部地區的城商行的一款理財產品兌付公告顯示,產品募集額度為49950萬元,期限為33天,客戶收益率為4.15%,產品到期日為5月17日。該產品投資收益合計為302.11萬元,兌付客戶收益為187.41萬元,而銀行收取的托管手續費和投資管理費合計高達114.7萬元。據此計算,銀行收取的費用合計占實際投資收益的38%,銀行收費與客戶收益的比例更是超過了0.61:1。
這種情況并非偶然。該行另一款5月17日兌付的理財產品(期限為61天)的實際投資收益總額為328.58萬元,兌付客戶收益為175.48萬元,托管手續費0.79萬元,管理費152.31萬元,銀行收取費用占到了全部投資收益的47%,銀行收費與客戶收益的比例更是超過了0.87:1。
對于投資管理費,目前商業銀行的約定比較類似——“投資管理費的收取與理財資金的投資結果掛鉤,如果實際投資收益扣除其他各項費用后高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收益,則超出部分作為投資管理費,如果未能超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收益,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
這種看起來不一定能產生的管理費,一度并未引起投資者注意。“其實大量的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都高于預期,但銀行一般不會提示客戶”,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這部分管理費多數情況下是隱身存在的,相對而言,銷售費和托管費都是明示存在的,但銷售費和托管費的費率大多較低,甚至幾乎被忽略不計”。
上述兩個個案的收益切分或許略顯極端,但《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該行大量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費與客戶兌付收益的比值超過50%。而且,從理財產品投資的標的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債券,每個理財產品配置2只至6只債券不等。
“即便收取所謂投資管理費,應該也有一定技術門檻吧”,有投資者調侃稱,“如果債券市場對個人投資者開放,大家肯定都自己投資并獲益了,誰會愿意分那么多錢歸銀行做管理費啊,只不過現在銀行屬于優勢地位,個人不能直接買。”
上述理財產品投資管理費高占比的情況雖然不一定在每家銀行的每個理財產品上發生,但是,鑒于銀行理財產品現在客戶端和投資端的市場情況比較透明,同類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投資業績差距不大,因此投資管理費“暴利”不太可能是個別銀行的偶發現象。
暗合剛性兌付
“不過,目前投資管理費水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強調,“封閉式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現在是百分之百的兌付率,也可以說一直在保持著剛性兌付,銀行承擔的風險確實大于托管本身。”
“如果銀行明確承諾剛性兌付,那我們投資者可以考慮接受投資管理費的收取,但問題是如果銀行確定實行剛性兌付,為什么不干脆修改合同,反而要求投資者在購買時抄寫買者自負條款呢”,也有投資者對于所謂的銀行剛性兌付持有保留態度,“銀行所謂的剛性兌付僅僅是目前的潛規則,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哪個產品打破,投資者憑什么要為潛規則埋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