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31 14:18:05
這個打破"L"型魔咒的急先鋒到底是誰?如此一來,A股要變盤了嗎?
“曲中求直,蓄而后發……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這是古人對太極拳精髓的一段描述。今天(5月31日)上午,一只流通市值僅60億元的券商股就打出了一場漂亮的太極拳,以四兩撥千斤,硬是把滬指多日形成的"L"型走勢掰成了"U"型,截至11:30,滬指打破此前連續16個交易日的盤整,大漲68.70點,收于2891.15點。
這個打破"L"型魔咒的急先鋒到底是誰?如此一來,A股要變盤了嗎?
歷史經驗:袖珍券商新股常成反彈先鋒
今日上午,滬指僅以0.18%的幅度高開,正當大家以為指數又將在不上不下的困局中度過一天時,變局突現:券商和保險股集體拉升,尤其是25只券商股快速拉漲,成為反彈領頭羊。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截至今日11:30,券商股整體漲幅高達6.82%。其中,第一創業(002797,SZ)、山西證券(002500,SZ)、西部證券(002673,SZ)全部漲停。大盤股海通證券(600837,SH)、國泰君安(601211,SH)等漲幅也超過5%。
由以上截圖可知,在4只漲停券商股中,有一只名為第一創業。這只今年5月11日才上市的新股目前流通股本僅為2.19億股,即使經歷了上市之初的急速暴漲,其流通市值也只有60.31億元,僅相當于板塊中第二袖珍的東興證券流通市值的27.88%(東興證券目前流通市值為216.33億元)。目前,第一創業已經較其每股10.64元的發行價上漲了158.83%。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歷史上,券商股帶領大盤走出橫盤困境的情況并不少見。而每一次充當先鋒角色的,基本都是板塊中流通市值最小、上市時間最短的個股。
2010年10月13日,興業證券(601377,SZ)上市。之前滬指在7月初見底2319點后展開了一波小反彈,但9月開始一直在2500點~2700點上下窄幅波動。2010年國慶節前后,A股已有蓄勢上攻跡象,興業證券則成為2010年國慶節之后A股反彈導火線。從2010年10月13日上市后至2010年11月5日,興業證券一路單邊上漲,并于11月5日創下24.30元上市后高點,這一價格較其每股10元發行價上漲143%。
與此同時,大盤也在興業證券帶動下展開一波中級反彈。2010年11月11日,即興業證券當時見頂之后不久,上證指數也創下反彈高點3186.72點,較興業證券上市前上漲12.15%。
2015年2月上市的東興證券(601198)也充當過相同角色。此前由于監管層出手對券商融資融券進行監管,A股市場在2015年1月19日大跌7.70%之后,一直在3000~3300點之間裹足不前。券商板塊也因為中信、海通等被暫停兩融新開戶而受到影響,2014年年底以來的瘋漲不再。
2015年2月25日,即東興證券上市前一天,上證指數收于3228.84點。2月26日,東興證券上市首日報收于13.22元,較發行價9.18元上漲44%。之后東興證券進入單邊上漲格局,2015年6月1日創下43.90元歷史高點,短短三個多月時間,漲幅較發行價高達378.21%。
分析師:可逢低配置券商股
分析人士認為,券商股上漲有4大理由:
1.新三板分層落地,券商股迎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2.外資對A股加入MSCI的預期樂觀,近期頻現抄底,券商股作為業績確定性增長的行業率先獲配置;
3.深港通開通預期對券商股構成新的利好;
4券商股嚴重超跌,目前具備多個利好因素,由此產生了超跌反彈的動力。
針對上述第2點理由,記者注意到,今日上午,滬股通資金流入11.57億元。昨日(30日)流入29.85億元;27日(上周五)流入11.49億元。即滬股通今天半天流入已超上周五全天。同時,今日IF1606合約盤中突然打到跌停價,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套保單所為,開空單套保意味著大量買入了現貨。
中信建投行業分析師楊榮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券商板塊作為國家金融改革的重要一部分,各業務條線都將面臨利好的總體思路,只有利好沒有利空,逢低即可配置。"
太平洋證券研究員張學、孫立金、董春曉和方剛也認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將打開證券公司成長空間,目前券商股整體具有長期配置價值。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也有券商在樂觀中仍然表達了謹慎的態度。
華泰證券研究員薛鶴翔、張馨元、藕文和李弘揚認為:在收緊監管和脫虛入實的引導下,資金風險偏好的重建仍需時日。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概率超過80%,單A股消耗性博弈仍將延續。但在看好的板塊上,華泰證券與其他券商表現出了相近的判斷,該券商表示:看好外資偏好的低估值藍籌,如金融、醫藥、地產和汽車等股指低于行業5年歷史均值的板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