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19 14:24:04
近年來,隨著電影票房屢創新高,中國已成為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然而中國電影收益的構成非常單一,收入的95%依靠票房,而成熟的好萊塢電影產業,其票房收入僅占整體營收的三成,其余七成收益則來源于電影衍生產業。
每經編輯 夏冰
每經記者夏冰
“文化外延這個產業,它現在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快爆發。因為這是和整個社會的人口升級、社會進步以及文化產業的升級相關,所以,整個外延產業被規范,被梳理,我覺得是十年周期才有的聲音,而不是很快達到一個階段性的新高。”在6月18日舉行的一場探討中國IP未來之路的“文化外延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聚力傳媒副總裁曾鋼如是說到。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論壇由轉型文化O2O平臺的聚力傳媒主辦,聚力傳媒和與會的眾多行業從業者共同分享了IP運營的思考與路徑,并針對國內IP衍生品未來的發展方向、模式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其中“文化外延產業的繁榮與割裂”成為了本次論壇最引人矚目的議題。
衍生品領域尚未形成競爭中國能否復制迪士尼模式?
近年來,隨著電影票房屢創新高,中國已成為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然而中國電影收益的構成非常單一,收入的95%依靠票房,而成熟的好萊塢電影產業,其票房收入僅占整體營收的三成,其余七成收益則來源于電影衍生產業。因為好萊塢的IP衍生品產業鏈已非常成熟,從設計、生產、營銷,都可以媲美時尚品牌。
其中尤以“迪士尼模式”最為成功。從一部漫畫作品,衍生出電視電影動畫片,并基于成功漫畫IP衍生出服裝、文具、玩具、藝術品等眾多生活用品,最終將所有廣受歡迎的動漫IP聚合成一座座主題樂園,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旅游度假樂園。
上海迪士尼樂園的開園是否也預示著中國的IP及衍生品產業將迎來新的時代呢?
“迪士尼是一個非常經典的IP或者非常成熟的IP,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作為成熟的IP,迪士尼在樂園強大的IP管理及衍生產品方面都帶來迪士尼效益。比如,迪士尼在上世紀90年代來到東京的時候,當時是非常限制迪士尼的米老鼠產品,園外所有的條形碼都是不一樣的,你要買它的衍生品只有在園內才可以買,園外是買不到的。同時它的地理環境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比如在當時迪士尼樂園建起來時,必須是方圓多少公里之內看不到其他的建筑。”上海新創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CEO孫劍,曾經是東京迪士尼的七個戰略顧問之一,向大家分享了在海外的一些文化外延產業模式當中,關于迪士尼的成功經驗。
孫劍認為,大家都在講IP,但在做IP之前,先要對IP做一個鑒定。所以,孫劍對于IP的理解就是,“它是可以跨越時代感,又能夠符合你現在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并且你希望擁有。比如,日本有一個作品,有非常久的歷史,但是沒有衍生產品,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衍生產品,也不是所有的作品你都一定想去擁有。”
在中國經濟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影響下,中國文化開始進入一個百家爭鳴的新時代,新IP誕生的速度和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簡單舉例,一個網絡小說作家平均2年就能打造一個小說同名的超級IP和眾多小說人物同名的IP。同時,每一個IP背后都可以形成難以估量的衍生品消費市場,由此可推測出中國IP文化外延產業的廣闊前景。
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文化外延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為年齡在35歲以下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同時,文化外延消費者的數量呈逐年增長。年輕人對IP衍生品的消費意愿,使得國內的IP衍生品市場成為了一個真正充滿活力的市場。在文化外延產品的制造上,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生產商和眾多領先全球的生產技術,文化外延產業的崛起具備了充分條件。
優質IP如何進入良性發展?
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與相對落后的精神文化產生的落差,導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將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國外超級IP的入侵,國內IP的被盜版運營,國產IP的惡性炒作,以及主流價值觀的發展,都將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個真正的好版權的價值在于它被傳播的次數,如果它不能夠有效傳播,其實它是不存在所謂的IP價值的。”盛世九鼎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候俐如是指出。
除此之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因產業分工不平衡,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才緊缺。以文化衍生品為例,基于IP的衍生品質量參差不齊,受到盜版產品的沖擊,一個好的IP形象卻難有高品質的衍生品出現。雖然國內不乏高端制造商,但這類制造商更多是將資源集中于國外IP的衍生品代工,如何讓國內的優質IP進入良性發展,是全行業從業者需要冷靜思考的命題。
那么,如果在國內想營造一個文化外延產業的全產業鏈,大概需要多久時間?對此,杭州天雷動漫有限公司CEO雷濤表示,目前國內很少有公司把整個產業鏈都做完,所以對于IP方來講,要么授權,要么合作,要么產業聯盟。“我覺得這種事已經開始在做了,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摸索。因為,在國內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誠信恐慌,國內企業的契約精神比起發達國家相對弱一下。但還是可以摸索出一些模式,比如把大家的利益非常緊密地捆綁,要么索性共享版權,要么成立投資公司。這個跟日本的制作委員會有點類似。就我個人目前的感覺來看,大家都在摸索嘗試,但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聚力傳媒正以完全開放式合作的方式,在摸索和推進文化外延產業的新航路。
今年5月份開始,聚力傳媒宣布將全面轉型文化O2O行業,其已率先從視頻平臺轉換成“全模式、全服務、全渠道”的文化O2O平臺,為IP持有者提供產業升級鏈。背靠蘇寧集團,推出“百城千店”規劃,全新的IP衍生品直營店將成為首個實現線上線下模式的IP衍生品服務商。
對此,曾鋼表示,“我理解文化外延的產品應該介于奢侈品和必需品的中間。如果做好了你可以把它做成奢侈品,應該是往上走的路。那在往上行走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開放地跟整個產業鏈里面所有的結構進行討論和磨合,因為平臺最大的目的是形成一種銜接。真正把一個外延的東西模型化,尋找這個模型,是我們要共同去探討的東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