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01 00:07:04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表示,我們經歷了農耕社會和工業社會,現在正向未來社會發展。未來社會有一個重要的技術平臺,就是數字信息技術平臺。具體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云計算、互聯網以及終端設備。而大規模的云計算能力加上移動互聯、數字互聯,再加上終端也就是手機,必將改變我們傳統的勞動形態。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實習記者 張懷水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實習記者 張懷水
網紅女主播、職業試睡師、游戲陪練……聊天、睡覺、玩游戲的眾多方式也逐漸具象化成為一種職業,這是社會、經濟、新技術等快速發展的產物。
有新職業產生,也必然有舊職業退出歷史舞臺。新中國成立以后,糧油票證管理員、鉛字打字員等都曾經是紅極一時的職業,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職業已經消失。
根據國家最新修訂的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職業分類結構為8個大類,75個中類,434個小類,一共有1481個職業。與99版相比,維持8個大類,增加9個中類和21個小類,減少547個職業。
數十年間,中國的職業構成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職業的變遷映射出怎樣的社會經濟發展軌跡?未來新興職業會呈現出哪些新特征。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
高度細致分工推動職業發展
NBD:職業的定義是什么?怎樣的勞動行為才能被稱之為職業?
陳宇: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有一部分人從事社會需要的某一種生產或者服務活動,并通過這個活動獲得經濟收入和生活來源。這一群人從事的這種特定活動就是一種職業。比如美容是一個職業,美甲師又是一個職業。
當然這種活動要有一定的規范,有一定的技術標準,以及一定的知識和技術含量。職業活動通常也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人群來從事,要有普遍的社會需求。如果僅為某一兩個人服務或者為極少數人服務,一般不能稱為一項職業,因為它不能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交換。職業是一種社會行為,不是為特定的人服務。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不少小眾的需要出現,恐怕這類需求的職業也會越來越多。
NBD:不同的經濟社會背景也誕生了不同的職業,職業是如何變遷的?
陳宇:人類在原始社會是沒有詳細的職業劃分的,每個人都要參與到采集、狩獵活動中。到了農耕社會,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職業有了不同的分工。比如,“牛郎”與“織女”就是不同的職業。士、農、工、商就是中國最早的社會職業分工。農業為主,手工業其次,商業排在后面。而管理者——士,當然排在第一位。
到了工業社會,出現了高度細致的分工,進而推動了職業的細化和發展。工業文明時期,職業數量急劇增加,并變得更加復雜,職業被分為一個個工位,把工作分為一道道工序。過去說的三百六十行能夠衍生出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職業。
再從經濟發展來說,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統包統配、畢業分配的就業政策,人們很難獲得職業橫向流動的機遇。而市場經濟則賦予人們自主擇業、自主創業、自由流動的權利,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如果我們展望未來,人類的勞動分工是否會再次發生變化,我認為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傳統劃分職業思路需改變
NBD:剛才您分析了過去職業發展的歷程,那么未來的職業又將呈現怎樣的特征?
陳宇:我們經歷了農耕社會和工業社會,現在正向未來社會發展。未來社會有一個重要的技術平臺,就是數字信息技術平臺。具體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云計算、互聯網以及終端設備。而大規模的云計算能力加上移動互聯、數字互聯,再加上終端也就是手機,必將改變我們傳統的勞動形態。
首先人們從事的活動更加多樣化,可以從事各種他們想從事的活動,既可以在現實當中,也可以在互聯網上。只要網民有需求,只要你提供的勞動、服務能夠被大家接受,交換就會出現。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傳統劃分職業的思路需要改變。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中國目前有近1500個職業,如果我們緊跟互聯網的趨勢,會發現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社會需求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多樣化、勞動越來越多元化,職業也就會越來越多。
NBD:按照您的觀點,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就業模式更加多元化,您是否能預估未來的網絡就業會達到什么規模?
陳宇:我認為未來十年,在網絡上就業的人數可能會超過1億人,這雖然不是一個嚴格的預測,但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云、網、端這么一個系統,加上數字移動互聯和有線互聯這樣一個平臺,正改造著我們傳統的一切活動。
雖然人們的實體活動不可改變,比如吃飯、睡覺,但實際上也受到了互聯網的影響。人們可以在網上點外賣,圍繞外賣產業衍生出的送餐員,這是否可以算為網絡就業?有一些實體上不存在的傳統商業飯店,例如50多歲的大媽,通過網絡在自己家中為用戶制作私房菜,這是否又可以算為在網絡上實現就業?
通過網絡就業的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固定的勞動關系,更沒有雇傭關系,他卻也在從事某種就業勞動,滿足普遍的社會需求。所以說,網絡重構了我們的生活。這樣的案例很多,很難統計出具體的數據。
職業多元化或成為發展趨勢
NBD:剛才您已經說了一些在網絡上就業的案例,您是如何看待現今基于互聯網不斷涌現出的新職業?它們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陳宇:以前找一份工作,需要找一家單位,建立一個勞動關系。在工業時代,許多人一份工作會干一輩子,這種成熟的雇傭關系一直是工業社會的主體。比如在工業革命時期,很多墨西哥人在美國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雇傭關系,他們當時就是弱勢群體的代表。在工業時代的中國也是這樣,你脫離勞動關系,脫離雇傭關系,進行自主就業、自由勞動,就可能會被定義為非主流、非主體,通常也被認為是弱勢群體。
然而現在沒有勞動關系的就業不再被定義為弱勢群體,反而有可能很強。在互聯網平臺,許多職業不需要產業勞動關系,不需要雇傭和被雇傭。自雇傭或者無雇傭型勞動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個人的活動是多元的、多維度的,不再固定從事某一項職業,一個人可以身兼多職,實現勞動和職業的多元化。現在,對這些人、特別是年輕人,有一個新名詞,叫斜杠青年。隨著這種斜杠青年越來越多,職業的多元化將有可能成為一個發展趨勢。
這種勞動形態的改變,也反映出人們的工作觀、從業觀在發生變化。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我覺得非常符合時代的要求,也很好的詮釋了當前人們就業的特點。
NBD:具體到涌現的新職業中,您覺得哪些是可以持續發展,而非曇花一現最終消失于歷史舞臺的?
陳宇:人類的創造性是不可預知的,將來哪些職業最火、最熱門也是不可預測的。人們在社會上所使用的主流技術、主流的科學生產力會衍生出大量的職業,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比如現在我們離不開智能手機,全球有70億部手機,然而這樣一個技術,在15年前卻是不存在的。
規則性的、規范性的、程序性的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都已經不具備持久的生命力。創造性的、非規則的、有復雜思考而且需要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職業,未來會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閑暇的時間越來越多,對各種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比如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將來會在更大的程度上滿足民眾精神層面的需求。
但哪些新興職業能存活下去,仍然是未知。例如,網紅如果作為一種職業能否持續,要看他提供的是否是具有技術性、知識性的內容。但是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并不代表沒有技術性、知識性的就一定不能持續。
在我看來,規則性的、規范性的、程序性的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都不會長命,他們會被智能機器、智能軟件所取代。比如包括算工資、報表等職業,未來都會被技術所取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