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社區養老院,為啥被嫌棄?

人民日報 2016-08-12 14:48:12

在實際運行中,設在居民小區內的社區養老機構,有居民叫好,也有居民反對。爭議從何而來?社區養老機構運行得怎么樣?前景在哪里?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中央提出,要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社區養老機構,可為老人在熟悉的生活環境里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專業養老服務,15分鐘的服務半徑,正是社區養老的意義所在。然而在實際運行中,設在居民小區內的社區養老機構,有居民叫好,也有居民反對。爭議從何而來?社區養老機構運行得怎么樣?前景在哪里?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編者

小區里辦養老機構,居民有的點頭,有的扔磚頭

重慶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緊鄰一處高檔住宅區——美茵河谷,小區紅墻白瓦、綠樹掩映,頗具歐式小鎮風情。去年5月,養老中心裝修即將完成之際,卻遭到了小區業主的齊聲反對。

“一樓外圍的玻璃、攝像頭都被砸壞了,居民還拖來石頭填滿了消防水池。”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院長朱丹回憶。居民為什么反對?小區居民陶先生坦承,自己對養護中心并不了解,但認為其“占用小區公共資源,影響小區生活環境,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據陶先生回憶,養護中心的原址是開發商承諾建設的歐式風情商業街,多年過去,商業街沒建起來,開發商將幾處房產轉賣給重慶宏善養老產業有限公司。如今,養老中心取代了商業街,雖然商業街一樓也開有便利店、銀行、洗衣店等商鋪,但養老中心的進駐造成廣場空間、停車位等資源緊張,因此遭到小區居民的反對。在網絡問政平臺上,有居民反映養護中心帶來噪音及空氣污染,影響了居民正常生活。

在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社區養老中心,記者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2011年,得益于“開發商還房”政策,龍洲灣街道龍海社區獲得了位于顏龍山水城小區的400平方米社區用房。能不能用來做養老中心?有了這個想法,社區黨委書記李自玲便開展征求居民意見工作。調查問卷發放到戶,居民大都贊成。龍海社區與小區物管協商,低價租賃了同一棟樓的700平方米用房,引入專業養老公司,打造了一個擁有48張床位的社區養老中心。該社區養老中心自投建到運營以來,未曾發生過一起投訴事件。

“養老的問題,每個家庭或早或晚都必須面對,這個事兒有意義,也不會給小區帶來不便。”顏龍山水城小區居民張太平今年67歲,看著社區養老中心一天天建成。“我平時和老伴說,以后要是誰先走了,留下的那個就來這里住,知根知底。”他告訴記者。

離家近,環境舒適,社區養老機構受老人青睞

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開業大半年以來,已入住193位老人,其中21位是美茵河谷小區居民。朱丹透露,有些曾經反對較為激烈的居民也將父母送了進來。

居民態度為何轉變?在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記者看到,養護中心整潔干凈,除了標準的適老化設計,還開設了棋牌室、健身房、舞蹈廳、圖書室等。在個性化管理上,中心對入住老人進行了自理、介助和特護分類,實行醫養結合的護理方式。84名工作人員中,18名是養老專業大學生。朱丹說,很多人用傳統的眼光看待養老院,對養老院的印象是“臟亂差”,而康樂源養護中心嚴格按照標準建設,不擾民,給居民吃了定心丸。

周健是美茵河谷小區居民,家里老母親90多歲了。老人想獨居,周健請了保姆,但還是不放心。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剛開業,周健就去考察了一番。“住養老機構肯定比請保姆強,況且這里條件不錯。”周健果斷將母親送了過來。記者見到周健的母親時,老人很精神,告訴記者:“娃兒是給我請過保姆,不好,還是住這里安逸些。”

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社區養老中心設施較為簡單,但也受到社區老人的青睞。目前入住的31人中,絕大多數都來自附近社區。83歲的牟玉琳老人兩年前獨居在江南華都小區。聽說隔壁小區辦了社區養老中心,老人帶著兩個好姐妹來試住“考察”。兒子知道后很生氣,“家里請了保姆不用,非要去住養老院,好像我們對你不孝似的!”后來老人因車禍住院,暫離養老中心。一出院,老人又住了進來。“離家近,環境也熟悉。這兒的護工認真負責,我又結識了不少好朋友,一點都不寂寞。”說起養老生活,老人滔滔不絕:每天唱歌、打麻將,早上練操、晚上散步……興之所至,老人還哼唱了一段《茉莉花》。

規劃先行,主動作為,社區養老才能得民心

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遭遇居民抵制后,九龍坡區政府和石橋鋪街道就養老機構建設問題,開展調研論證,入戶征求意見,對矛盾進行協調化解。

為了贏得居民的信任,朱丹和同事們也想了不少辦法。今年春節,社區9歲的小朋友許晉寧在父母的鼓勵下,成為第一個走進宏善康樂源養護中心參觀的小朋友。他和每位老人拍照留影,為老人表演節目。小晉寧說,這次參觀讓他學會了感恩,也看到了老人在養護中心充實快樂的生活。晉寧一家將養老院的見聞帶回社區后,不斷有社區居民前來參觀。養護中心于是與社區、物管展開合作:舉辦鄰里文化節、“八一”建軍節歌舞聯歡會等活動,并將風雨長廊對居民開放,供社區居民休閑娛樂;根據居民需求,養護中心上門為老人進行護理評估;10多位周邊社區居民在這里就業,周邊學校把這里作為孝道文化的實踐基地……“通過這些互動,居民對我們更了解,誤會減少了,關系才能融洽。”朱丹說。

重慶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15年底,全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有621個,今年在建的有200個。場地來源上,一些老舊城區由于功能布局已經完成,社區養老服務場地多由政府購置閑置房屋或租賃,而一些新建社區則通過開發商配套社區用房的方式解決。“社區養老設施建設落地難,越在老城區越難。”該負責人表示,從調研的情況看,居民對于在小區內設置日間照料的養老方式比較認可,對全托和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反對,主要是考慮到空氣污染、醫療垃圾及老人喪葬等問題,但居民老齡化較嚴重的社區,對社區養老設施的認可度更高。

該負責人認為,社區養老設施難以落地,一是居民認識不足,二是規劃滯后。很多小區規劃之初,沒有預留社區養老等公共福利設施用地,之后再建養老設施就會很被動。“在推進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最希望解決規劃和布點問題”。該負責人說,只有規劃先行,才能從源頭上避免矛盾發生,近年來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將社區養老場所和養老機構等社會福利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

做好社區養老,受益的是社區居民,社區理應承擔一份責任。去年10月,龍海社區想為養老中心安裝電梯,方便老人進出。由于電梯位于兩棟樓之間的狹窄通道,對低層的室內采光有一定影響。安不安?安在哪兒?社區找來居民代表協商,大家紛紛表示“只要為老人們好,沒問題”。電梯頂部與六層的窗戶只有一步之遙,戶主擔心有安全隱患。社區出資安裝了防盜網,一家老小都放心了。“將心比心,每個人都會有老的時候。群眾在理念上支持社區養老,社區把工作做細做實,群眾心里踏實了,也會給予更多的行動支持。”李自玲說。

責編 姚祥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社區養老院 為啥被嫌棄?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中文日韩国产一区 | 久久er精品77视频 | 亚洲专区首页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 | 亚洲欧美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