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3 00:16:32
國外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藥物研發從初始階段就資本去投,到了一定階段由其他的資本去“接力”,一棒一棒的把項目做好,中間可能有三四輪的資本去投資,每一輪資本相對理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記者 趙天宇
目前我國藥品市場的整體情況并不均衡,仿制藥市場占有率高達95%,這被認為是缺乏創新的表現;但另一方面,創新藥并非無人去做,而且很多品類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重復,資本也給出高價形成“泡沫”。
創新藥的市場研發實際情況如何?資本為什么會呈現不平衡的現象?在最近舉行第八屆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暨2016醫藥產業創新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主辦方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副會長駱燮龍。
作為臨床專業出身的學者,駱燮龍在監管層、學界和商界都有從業經歷,對醫藥領域的理解更顯全面。在論壇上,駱燮龍與記者深入對話,試圖厘清創新藥研發重復率“高”與“低”,泡沫“多”與“少”背后的邏輯。
行業泡沫“相當嚴重”
NBD:在此次論壇上我們注意到,業內人士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是創新藥的“簡單重復”。請問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駱燮龍:研發合成新化合物的一類創新藥物,以及“me-too”或“me-better”,這兩種都屬于新藥研發范疇。所謂創新藥研發“重復”的概念,需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真正的重復是對于“me-too”和“mebetter”,也就是創新藥物被認為有效,那么把這個有效的創新藥物的作用靶點進行化學結構上的修飾,這種類型的重復非常明顯。例如,某些藥口服很有效,我們現在做成注射劑。這類研發相對來講門檻低,所謂的重現率、重復率,主要出現在這部分。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大家都愿意找熱點去做,都想做腫瘤藥,做大品種、大市場,很多研發也都在做這一類。事實上,腫瘤藥確實需要做,這是業內非常重視的疾病,但把所有的研發資源都集中在腫瘤疾病上,一些研發人員和機構就可能出現浪費的現象。
NBD:如何定義創新藥研發的“多”與“少”?
駱燮龍:目前,主要是三大類疾病的藥物比較多,即腫瘤藥、心血管藥和降糖藥,在研、在批的都相對多些。比較匱乏的,目前就我國來講,兒童用藥較少;老年退行性病變用藥,例如阿爾茨海默等的用藥相對少。還有一類就是相對而言病種規模不大,但是臨床醫生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我聽過有人說,現在有幾千種疾病,90%沒有新藥可用。我的理解是,很多疾病目前還是較為傳統的用藥,創新藥很少,例如搶救心塞的藥物還是西地蘭等有限的幾種,這類藥的研發近年來相對少,這就是所謂“多”與“少”的相對差別。
NBD:資本對于創新藥的追捧,是否存在過熱的現象,是否存在泡沫?
駱燮龍:不但有,而且可以說是相當嚴重。很多做資本的人對醫藥和市場的理解不夠深入,資本追求回報。如果追求回報的話,就用之前成功案例去分析,例如做腫瘤藥,投資者根據既有案例推導,5年投入多少,能獲得多少回報,有案例可比。但是做兒科藥,這樣的數據模型則較為缺乏;對于資本來講,很多就去做自己認為成熟的,按自己的判斷能夠成立的產品。
資本和研發的腳步需一致
NBD:那么,創新藥投資“泡沫”的分布領域,與新藥“扎堆”的領域,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駱燮龍:創新藥投資的“泡沫”,體現在很多資本對研發項目的估價上,也就是對標的的估值存在一定泡沫。從另一角度來看,其實估值也沒有明確的衡量高低的標準,因為衡量新藥項目,在尚未形成應有價格的時候,很多資本公司進入,有點不加思索地去投項目。這樣沒有把項目的真實價值和它對應的投資額之間形成參考。這導致很多研發人員認為,既然我這個項目現在就能賣很高的價格,那我就不往下繼續研發了,直接賣掉,我們叫它“賣青苗”,這種轉讓其實對研發而言并不是好事。
NBD:部分創新藥出現了“過熱”,但也有很多研發人員覺得項目找不到資本支持。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駱燮龍:不同品種的基礎研究情況非常不同,互相之間差距很大。例如,幾十年來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疾病,因此人們對其重視。在人類對蛋白粉藥物、單抗藥物的不斷研究下,現在腫瘤藥物的基礎研究很好,能夠往前走,所以研發的程度和開發藥的機會就越來越多,有能力吸引投資,表現出“熱”;而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等藥物,研發周期很長,一個藥物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研究,那么這些基礎性研究還沒有產生的時候,投資者如何入局呢?投誰、投多少,都無法確定。因此,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整體基礎性研究和科技發展狀況。
NBD:新藥研發的周期動輒以10年計,我們的投資市場普遍心態如何,愿意等那么久嗎?
駱燮龍:成熟的醫藥產業市場投資是,在醫藥研究階段首先有天使基金投資,培育項目看是否有希望,然后進入VC階段,和其他領域的項目并無太大區別;做到臨床二期三期,藥品看到上市的可能性,PE全部定了,這時成熟的資本和成熟的藥物是相對應的。我國目前的資本不夠成熟,大家都瞄著后面,只要是快出來了,就拼命投,而前面的階段卻沒人投資。這樣的話導致藥物研發真正缺錢的階段是在前面,到后面,一個快要上市的新藥,提前3個月的時間,投資機構幾個億也敢“砸”。
國外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藥物研發從初始階段就資本去投,到了一定階段由其他的資本去“接力”,一棒一棒的把項目做好,中間可能有三四輪的資本去投資,每一輪資本相對理性。我們的資本有時候是想著不進去,就“報個團玩玩”,最后卻因為項目太慢而退出;事實上項目的培育和資本的成長是略脫節的,并非完全對應。
因此,我們的資本市場和醫藥研發的腳步需要一致,資本一定要了解新藥研發的成功率、死亡率,以及長周期的特點。投資了三五年就想進去想出來,這與行業的規律不太相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