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2 00:23:17
政府會慢慢改變補貼的方式,會相應的提高補貼門檻從而避免企業騙取補貼。
每經編輯 黃晟 吳凡
每經記者 黃晟 實習記者 吳凡
11月20日晚間,金龍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金龍)于近日收到工信部下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行政處理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
《告知書》顯示,2016年10月,財政部向工信部抄送了《財政部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財監函[2016]6 號),確認蘇州金龍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而這其中,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億元。
為此,工信部對蘇州金龍提出三項要求。
蘇州金龍騙補 工信部責令整改
據悉,上述工信部要求企業處理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責令蘇州金龍公司停止生產和銷售問題車型;二、暫停蘇州金龍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資質,并將問題車型從《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予以剔除;三、責成蘇州金龍公司進行為期6個月整改,整改完成后,工信部將對整改情況進行驗收。
今年1月,國家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四部委重拳出擊,宣布啟動新能源汽車企業騙補的調查。到9月8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中對5個典型案例予以公開曝光,其中包括蘇州金龍。
10月13日,金龍汽車“貼出”《關于收到財政部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的罰款公告,其中財政部將追回蘇州金龍2015年中央財政預撥資金5.19億元,并擬對蘇州金龍作出按違規問題金額的50%處以2.59億元的罰款的行政處罰。同時從2016年起取消公司中央財政補助資格,何時恢復將視整改情況,并按照程序重新予以審批。
先后受到兩部委的“關注”后,公司回應稱,蘇州金龍將積極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進行整改。
11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蘇州金龍,不過企業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企業負責人不在公司,不方便多講。
蘇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產業投資處,分管新能源汽車補貼申報的工作人員施銀芳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也是在國家財政部通報以后,才清楚這個事情。現在可以申請的是2015年的四季度的市補,如果符合政策要求就可以申報,“市補和省補都是補貼給符合政策的購車消費者的,與企業并沒有關系,國補才和企業有關”。
雖然蘇州金龍已經自9月8日起停止生產和銷售問題車型。不過,由于控股子公司被追回以及罰款總計高達7.78億元,金龍汽車今年的業績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根據公司9月9日的公告,經初步估計,財政部此次追回加處罰的金額,將直接減少2016年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約3.154億元,將可能對公司2016年經營業績造成較大影響。
據悉,金龍汽車2015年新能源客車銷售1.84萬輛,同比增長437.28%,占公司汽車總銷量的21.2%。其中,純電動客車銷售12323輛,同比增長1041%。金龍汽車2015年銷售新能源汽車所獲政府補貼共計58.03億元,其中純電動客車補貼42.33億元,插電式客車補貼15.7億元,是公司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36億元的10倍左右。
新能源汽車銷量放緩
據了解,自2009年起,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334.35億元,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49.7萬輛,銷售約44萬輛。
不過,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一些車企開始“垂涎”政府補貼的巨大金額,企圖“渾水摸魚”。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許多新能源汽車企業騙補的出發點就是騙錢,“因為企業自身達不到國家補貼的量,于是開始通過偽造騙取更多的資金”。
為此,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也將面臨調整,目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以下簡稱《推薦目錄》)已暫停更新。
上述情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能源汽車產銷的下滑。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商用車方面,10月份純電動客車銷售6686輛,同比下降43%,環比下降24%;純電動專用車銷量為1710輛,同比下降75%,環比增長32%;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銷量為1346輛,同比下降43%,環比下降29%。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政府會慢慢改變補貼的方式,會相應的提高補貼門檻從而避免企業騙取補貼。
韓曉平則認為,要改變這種現象,只有提高懲罰力度才能減少企業鋌而走險的嚴重失信行為,“補貼的門檻每年都會調整,但不會因為個別“害群之馬”而取消對新能源技術扶持的力度,關鍵問題是對這些騙補的企業應該以貪污論罪采取刑事立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