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9 16:31:14
本月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上行趨勢變得陡峭,截至11月29日,雖然稍有回落,但依然保持快速上行趨勢。而耐人尋味的是,同期,日本、德國、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這一指標均出現同種程度的走勢,牽動市場神經。作為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參考指標,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全球性同步加速上行,被多位分析人士解讀為全球流動性拐點或將臨近。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張壽林
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變陡 全球流動性長周期拐點臨近
每經實習記者 張壽林
本月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上行趨勢變得陡峭,截至11月29日,雖然稍有回落,但依然保持快速上行趨勢。
而耐人尋味的是,同期,日本、德國、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這一指標均出現同種程度的走勢,牽動市場神經。
作為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參考指標,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全球性同步加速上行,被多位分析人士解讀為全球流動性拐點或將臨近。
這種觀點在全球各大經濟體的央行政策傾向上也有所反映。隨著12月初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的臨近,美聯儲主席耶倫近期的講話愈發偏向鷹派,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有增無減。
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官員也發表觀點認為,利率或接近見底。早在今年9月,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決議也維持此前—0.1%的基準利率不變,未進一步降息,而是通過控制收益率曲線來執行QQE。
有觀點認為,中國央行自8月以來,不斷通過買入短端資金,投放長端資金提高短端資金成本,貨幣政策體現出鎖短放長的特點。另外,近期持續通過14天和28天的逆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或者通過MLF等中短期工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市場普遍解讀為,央行進一步降準的概率降低,中國進一步展開貨幣寬松的空間也在縮小。
主要經濟體國債收益率曲線同步走高
10年期國債收益率被公認為反映經濟走勢的良好指標。如今這一指標的變動表現異樣,并且這一現象同步出現在全球范圍內。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自本月初以來,走勢突然變得陡峭,而且至今依然延續這一速度。
自11月4日的階段性低位1.778%開始,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接連不斷創新高,至本月25日達到2.359%。這一指標在7月份時持續維持在低于1.4%的水平。
在債券收益率走高的背后是投資者的拋售。債券空頭力量的強勁反映了市場對經濟向好博弈的勝出。從美國10年期國債期貨的持續走跌也能發現市場博弈的結果,即債市正在走向空頭行情。
這一點在其他經濟體也有所表現。德國、日本10年期國債的近期走勢幾乎是復制美國,而中國10年期國債也不例外,如11月4日2.743%的收益率未有停歇地升至18日的2.921%。國債期貨方面也相應體現,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612從11月4日的報價101.52連續跌至11月18日的100.52,市場看空情緒持續不散。
對于全球各大經濟體的10年期國債走勢和變動如此同步,國金證券大類資產資深分析師徐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主要是受到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提升,引起了歐盟成員國、日本以及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國債收益率全面提升,這和特朗普勝選有直接的關系,后者主張構建一個再通脹的經濟態勢。
貨幣政策趨于收緊
流動性拐點的臨近在各大央行的貨幣政策動向上也有所反映。隨著12月初美聯儲議息會議的逼近,加息預期迅速升溫。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暗示,美聯儲12月加息概率已飆升至98%;2017年2月、3月、5月和6月加息概率則分別飆升至98.1%、98.4%、98.6%和99.1%。這種情況近幾年幾乎從未見過,在美聯儲2015年12月加息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暗示美聯儲當時加息的概率也才70%左右。
特朗普勝選也讓美聯儲12月加息的可能多了幾分支持。特朗普主張實施財政刺激方案,通過對普通居民和企業減稅,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吸引海外資本回流,實施“再工業化”進程。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對此表示,增加支出,以及采取其他有利于提高生產率的財政政策將令美聯儲不再獨力支撐經濟,甚至可以推動加息。
美元指數的表現也對特朗普勝選予以了充分肯定。自特朗普勝選以來,美元指數一路走紅,從大選當日開盤的97.86節節攀升,至11月24日,最高觸及102.04點的階段性高點。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至今,美元的強勁勢頭已成為了美國經濟復蘇的標簽。
有國際金融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日本是全球量寬的始作俑者,在其帶頭下,全球的貨幣政策量化寬松工具已經用到了極致,與此同時,價格政策亦即利率政策也到了極限,貨幣寬松幾乎沒有了空間。
市場廣泛認為,歐洲央行短期內將進一步延續寬松政策,但歐洲央行官員近日也發表觀點認為,利率或接近見底。
中國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指出,對外匯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動性缺口,考慮到準備金工具可能形成資產負債表效應且信號意義較強,受到的制約較多,更多借助公開市場操作和中期借貸工具提供流動性。此番表述暗示進一步降準的概率正在降低。
徐陽認為,目前市場對通脹的預期正在形成,全球流動性的拐點可能即將出現,不過,主要的驅動因子還在于歐洲央行是否續作QE,但無論歐央行是否將正式開始減少QE的購買規模,歐央行官員之間已經達成了非正式的共識,即QE的資產購買終將是會不斷減少的。盡管如此,真正的拐點目前尚未到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