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1 13:29:3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1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1%,環比下降了7個基點,這是行業收益率持續第11個月呈下跌之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隨著P2P行業整改進入深水區,停業和問題平臺數量,以及行業綜合收益率均在下降。
12月1日,網貸之家聯合盈燦咨詢發布《P2P網貸行業2016年11月月報》數據顯示,11月共有98家停業及問題平臺,其中問題平臺22家(跑路13家、提現困難9家)、停業平臺76家。
"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已經連續4個月出現了下降。"網貸之家相關人士表示。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1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1%,環比下降了7個基點,這是行業收益率持續第11個月呈下跌之勢。
對此,網貸之家有關人士分析指出,自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出臺后,網貸平臺資產端競爭加劇、合規調整成本增大,部分平臺主動下調綜合收益率。
此外,談及轉型,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廣州e貸總裁方頌坦言,"小額資產業務為政策首推,難點在于發展性。對于借道金交所模式,合規與否要看監管部門的最終態度。
行業綜合收益率持續第11個月下跌
根據上述月報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達到3345家;單月11月共有98家停業及問題平臺,其中問題平臺22家(跑路13家、提現困難9家)、停業平臺76家。
"由于問題平臺數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11月問題平臺發生率僅為0.86%。從2016年問題平臺數量占比走勢來看,停業轉型平臺占問題平臺數量的比例持續上升,監管趨嚴對于不合規的平臺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影響,停業轉型也成了這部分平臺較好的出路。"上述網貸之家人士分析指出。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僅停業以及問題平臺下降,整個行業綜合收益率也在下行。
數據顯示,2016年1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1%,環比下降了7個基點(1個基點=0.01%),同比下降了264個基點。
"自8月24日《暫行辦法》出臺后,網貸平臺資產端競爭加劇、合規調整成本增大,部分平臺主動下調綜合收益率,不過由于'網貸雙11',不少平臺通過加息來吸引投資人,使得本月綜合收益率下降速度有所放緩。"上述網貸之家人士表示。
廣州e貸方面人士也分析指出,隨著行業整改的逐步深入,P2P迎來了資產端和資金端的雙重考驗。資產端上,因借款限額,一些大額項目無法在P2P平臺上開展,長此以往,部分以大額項目為核心資產的平臺必將失去存續根基;資金端上,據月報數據顯示,2016年11月P2P行業綜合收益率跌至9.61%,這是行業收益率持續第11個月呈下跌之勢,曾憑借高收益率風生水起的P2P平臺,很明顯已經失去資金瘋狂增長的優勢,而資金端用戶能否留存也持續考驗著平臺運營者脆弱的神經。
上述數據還顯示,主流綜合收益率區間仍分布在8%~12%,平臺占比為51.42%;其次為綜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臺,占比為33.44%,8%以下低息平臺占比較上月有所下降,為10.08%。
轉型之路任重道遠
實際上,對于P2P平臺來說,2016年即是"整改年"也是"轉型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來,面臨監管的步步緊逼及兩端用戶的流失預期,P2P平臺大概有以下幾種應對方案:一部分無法完成整改的P2P平臺選擇退出;一部分有能力達到合規的平臺進行大額資金整改,紛紛轉型熱門且合規的小額資產業務;而另一部分不愿意拋棄原有資源的平臺,則通過設立金交所、私募基金等方式探索轉型。
"監管形勢下,行業掀起小額資產業務轉型熱潮,如何在已成紅海的市場中另辟蹊徑,找到具有可持續發展空間的業務領域決定了平臺的轉型前景。"方頌表示。
除了發力小額資產業務外,平臺集團化也成為今年的趨勢。
"部分平臺通過收購私募、網絡小貸牌照,或尋求與金交所合作等方式規避'限貸令',并將P2P平臺的客戶逐步引流到各種資產交易平臺,以此保住現有的客戶,如出資設立金交所的開鑫貸、積極推進私募基金備案的開鑫金服、已獲批網絡小貸牌照的團貸網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那么,哪種轉型方式將成主流?小額資產還是金交所?
對此,方頌坦言,"小額資產業務為政策首推,合規性自不必說,難點在于發展性,需要平臺根據自身優勢找準定位專注發展。"對于借道金交所模式,大額業務放在第三方金交所上進行交易,合規與否要看監管部門的最終態度。
亦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無論是金交所還是私募基金模式,"小散"都不再是主要投資人群,機構投資人和高凈值投資人才是目標客戶,部分P2P網貸平臺的客戶構成仍將面臨挑戰,轉型之路可謂任重道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