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1 00:31:44
一位熟悉相關業務的券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海證券的“假章門”事件很可能會引起監管部門對機構債券代持業務的關注,并進行一些規范。但不太可能因為這件事對整個行業進行大規模整頓。從業務角度來說,債券代持很難實施有效的監管,很可能會要求機構加強自查和內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姚茂敦
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姚茂敦
近日,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持續發酵。國海證券12月20日公告稱,廣西證監局已經介入,檢查組已于12月15日進場開始對其債券等相關業務進行現場檢查。該公司在12月19日的公告中表示,“正在積極與涉事金融機構溝通核實情況,并對我司有關管理制度進行自查。相關事件核查清楚后,依法應由我司承擔的責任,我司絕不推諉。”
此次“假章門”事件,也讓機構之間的債券代持業務被推上風口浪尖。那么,債券代持究竟是咋回事?隨著監管的介入,代持業務會不會迎來一波監管風暴?
一位熟悉相關業務的券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海證券的“假章門”事件很可能會引起監管部門對機構債券代持業務的關注,并進行一些規范。但不太可能因為這件事對整個行業進行大規模整頓。從業務角度來說,債券代持很難實施有效的監管,很可能會要求機構加強自查和內控。而機構短期在進行代持交易時應該會更加謹慎,比如在交易頻率和估值上加強保護。
“假章門”擾動市場情緒
12月14日,市場傳出“國海證券債券團隊負責人張楊‘失聯’,廊坊銀行代持的100億元債券浮虧巨大”的消息。當晚,廊坊銀行發聲明澄清,稱與國海證券并無業務往來。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從國海證券內部人士處了解到,張楊曾為國海證券資管分公司負責人,但已經離職,而其所在團隊成員也基本先后離開國海。
12月15日,國海證券發布停牌公告稱,經核查,張楊、郭亮所涉業務相關協議中加蓋的“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純屬偽造。
國海證券“假章”事件疊加美聯儲加息,12月15日當日開盤,國債期貨曾一度全線跌停。截至收盤,仍有T1709和TF1706兩張合約跌停(10年期國債期貨和5年期國債期貨漲跌停幅度分別為2%和1.2%);T1706收盤下跌1.99%,TF1709收盤下跌1.08%;而10年期和5年期國債主力合約(T1703和TF1703)雖未跌停,也均錄得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并刷新歷史低位。
12月16日,市場暫時平靜,國債期貨大幅反彈。周末,一份關于國海證券相關債券違約處理的商討會“會議紀要”流出,銀行間相關機構的情緒被再度點燃。
12月19日,國債期貨市場的反彈趨勢很快結束,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低開低走,收盤下跌1.15%。10月20日,T1703大幅跳空低開。但在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凈投放1650億元的情況下,國債期貨逐漸反彈,收盤翻紅報94.750元,上漲0.17%。而國債期貨市場其他各合約也均錄得小幅上漲。
華東地區一位機構交易員在社交群內表示,12月20日的資金面相比前幾個交易日稍顯寬松。上午,資金面依舊緊張,但央行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后有所緩解,不過跨年資金依舊高價難尋。
各機構風控標準不一
根據國海證券12月20日發布的公告,“廣西證監局決定對我司債券等相關業務進行現場檢查”。檢查組已于2016年12月15日進場開展工作。該公司將積極配合廣西證監局的現場檢查工作,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上述券商人士則告訴記者,國海證券的“假章門”事件很可能會引發監管部門對代持業務的規范。但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或許也只能要求各家機構加強內控。不過,針對“假章”這種事,每次交易都去驗公章不太現實。
“對于債券代持業務,每一家機構的風控標準是不一樣的。有的機構要求簽協議,有些就不要求簽。其實,這種代持很多都是憑信任關系進行的。就算有協議、有章,但這種交易行為太頻繁了,不太可能每一筆業務都去找對方驗公章,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上述券商人士表示,要想完全規避這種風險很難,“比如理論上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使每次交易都留下痕跡,沒辦法作假。但對于代持交易而言,這種技術的工程量太龐大了。”
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債券代持業務本身的規范難度很大。比如,監管要求有代持協議,但時間長了機構可能就不出協議,交易雙方憑信用。這種情況下,交易就沒有痕跡,怎么去監管?只能讓交易機構在代持的頻率上和估值上進行一定的保護。“一旦你覺得交易已經不合適,就馬上要求對方買回去。因為這個時候價格偏離的還不算多,還相對容易解決。一旦偏離很多,機構承受不了就不愿意接了。”
代持已是家常便飯
隨著多家媒體連續跟進報道,此次涉及機構逾22家的“假章門”事件的來龍去脈日漸清晰。而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債券市場代持的“癥結”也開始引起各方的再次審視。
實際上,為債券投資增加隱形杠桿的“代持活動”在行業內并不鮮見,特別是2015年以來的“資產配置荒”,資金流向債市的力度有所加大。
“債券代持其實可以理解為‘開放式回購’,即機構A把債券轉讓給機構B,過一段時間機構B再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返售給機構A。”上述券商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期間,代持方只收一定的資金利息。實際上,這是一種資金轉移行為,機構通過代持業務可以實現調整報表的目的。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國海證券這個事情之所以會引爆,主要還是因為市場情況不好。如果債券市場持續上漲,那肯定是會買回去的?,F在就是因為市場變化太大,導致這段時間債市大幅下跌,并且預期接下來還會再跌。這個時候,買方就不愿意買回去承受損失。再加上國海證券這個事,用的公章還是假的,這樣買方就更不愿意買回去了。
該券商人士表示,“對于這類風險事件,市場上并沒有一個完整的風險和責任的分擔機制。債券代持業務本身太普通了,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就是家常便飯。”
該券商人士還表示,“假章”事件走到現在的地步,第一是因為這個代持的量太大了,在業內的確比較罕見;第二就是近期債券市場持續走低,跌得太厲害,而涉及的債券跌得也比較多,大家都不太愿意承擔這個損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